下午,我刷完碗从厨房出来,恰好看到孩子他爸把小宝手里的风车强有力的抽出来,然后狠狠的甩出去,面部表情也特别严肃。
当时孩子还笑嘻嘻的脸立马变得茫然、紧张、有些害怕,不明白爱笑的爸爸怎么突然变了脸。
看到那可怜的小模样,我心头一紧,赶紧走到游戏围栏旁边,对孩子轻声说:“宝贝到妈妈这里来”。
平时最喜欢爸爸的小宝迅速的把脚翘到护栏的栏杆上,张开双手,做出让妈妈抱的姿势,好似后面有洪水猛兽似的。
孩子爸爸还在后面生气的说,不要管她。
我赶紧问清楚情况,原来小宝拿风车不小心砸到爸爸,之后觉得好玩,又故意拿风车去砸爸爸,把爸爸给戳疼了,同时也生气她这种捣蛋行为,就摆出爸爸的身份教训她。
我心想,你这种教育方法,别说小孩子不喜欢,我看着都觉得讨厌。
明明是借教训孩子来发泄自己被戳疼的烦躁感,另外妄图用大人的身份来对孩子实行压力,让她听话,以后不再犯,借此一劳永逸。
可是这种教育方法必然适得其反。
一,孩子不会因为你的变化而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只会觉得爸爸突然翻脸好可怕,
以后见到爸爸会条件反射的心里发怵,
不利于身心发展。
心理专家认为,家长微小的心理变化如果表现在脸面上和语气中,甚至嘲弄辱骂中,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强大的辐射会改变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所以,家长认为无关紧要的、不经意的一些话语和行为,对孩子造成的“杀伤力”可能是毁灭性的。
二,孩子只是知道这个动作不能再犯,
却不明白不能做的真正原因。
以后还会犯类似的错误。
家长却会以成人眼光来看,觉得孩子故意犯错,
不长记性,再狠狠教训,
对孩子精神上造成很大压力。
那孩子犯错时候,到底该怎么做呢?
一,先去轻柔的制止孩子动作的继续。
二,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对别人造成了什么伤害。
三,让孩子也简单体验下,被戳的感觉,产生同理心,更能理解为什么她的这种动作被制止。
不要觉得孩子小,听不懂,
小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很强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