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评论人士 杂话店
据传,雷州市委市政府上周开会研究,决定雷州市第一中学的高中和初中部分开办学,将雷州一中初中部(下称老一中)的名称变更为雷州市第七中学,为独立办学单位,不再隶属于雷州一中。消息一出,如同半岛初秋一声惊雷,吓跳了很多人,包括曾经在一中工作生活过的领导和教职员工,尤其是一中历届的校友们。很明显,这一改名,导致他们的母校没了,他们记忆和与思念里的那个人才辈出叱诧风云近百年的一中没了。他们能不紧张吗?
雷州市委市政府为什么要将老一中改名?也就是改它名字的理由是什么?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也是权力部门应该做出公开解释的问题。
学校是公共资产,当然也包括它的名字。作为当地一所历史悠久的完全中学,老一中的“一惊一乍”都会牵动雷州市民百姓的神经,关乎他们的情感所依。特别是对近百年来的历届校友,那座校园,那个名字,是他们的记忆、感情和牵挂,更是他们的骄傲。作为当地久负盛名的“学府”,老一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雷人学子的梦想和希望,已成为当地培养拔萃人才的摇篮和历史文化坐标。这一改名,无疑隔断和抹灭了莘莘校友的母校情结。正如其知名校友胡富先生所叹:到时候,我是说我是雷州一中毕业的好呢,还是说雷州第七中学毕业的好呢?如果我说是前者,那么我应该到新校址去。可是,我去了新校址,我能流连什么?我还能怀旧什么?
既然是公共的东西,就不能是你某个领导随心所欲的玩物。即使有充分正当的理由要对它有所动作,也应该履行公开的原则,做到公开讨论,公开听证,公开征求公众意见。而不是市委和政府某些人躲在机关里所谓的研究就“一锤定音”,忽视民意。
无可否认,近些年老一中的办学成绩不甚理想,少去了往昔的荣耀光环。但这关乎学校名字什么事?这是学校管理和教学理念方法出了问题,是兄弟学校奋力赶超把你拍在沙滩上。再说,暂时的不理想怎么啦?谁没有低谷的时候?老一中的暂时“暗淡”,不正好说明雷州的教育事业处于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蓬勃发展时期吗?当年红军几次遭遇“围剿”险些完蛋,最后经过有效部署和得当指挥,不是成功突围,顺利到达陕北了么!老一中只要用心管理,增强师资力量,严抓教风学风,我相信它的“辉煌再崛起”一定不是白日做梦。
如今,权力部门决意要把一改为七,怀的是什么心?想摔掉“累赘”,撇清关系?如果觉得如今的老一中已“江河日下”,新校区干嘛还挂它的名号?要我说,如果非要改,新校区直接另起一个美丽的名字就得了。这样既保留了历史悠久的老一中,也免去它带给新校区的“累赘”,一举两得,岂不更好?鄙人认为,就是改为“海康一中”都比“雷州七中”强。再说,一个学校几个校区的现象如今很普遍,这既是办学规模扩大的表现,也是教学品牌效应扩大的体现,没什么大不了。
根据目前雷州教育资源的状况,仅仅将原有的一所学校改了个名字,能代表和说明什么呢?为了“一二三四五六七”的序号补齐了好看好听是吗?还是为了对外宣称雷州市从此又多了一所中学?依我看,将原本存在的一所学校改了名,不但没有增加当地的学位,也没有减轻当地财政负担,反而会因为独立办学而增加了学校领导及相关人员的配置,以及其他方面的设施投资。还有,改名带来的诸多麻烦和不少花销,不少地方的例子已是雨淋淋的明证。
不管是一还是七,这只是一个符号,跟教学质量及升学率没有丝毫关系。不是叫“一中”的学校就必须是顶呱呱的,学校名字的来源跟它的历史有很大关系。据了解,这几年湖南某县某中学的高考大放光彩,上清华北大的一大串,而这些“状元们”的初中几乎都是毕业于当地的一所“三中”。当地的一中也没有因此而被“改了名”,“状元”辈出的三中也没有因此而“被改为”一中。因此说,学校的名字对于教学及升学率确实没有什么关系,无须刻意改来改去,原来是啥就让它叫啥。
曾记否?九十年代初海康县改名一事。相传,海康县的更名也是好大喜功所致,工业指标不知使用什么手段硬是造了上去,最终取得了国务院的同意,冠冕堂皇地有了新名字——雷州市。当时就有民谣对此予以讽刺:花几百万买个“市”,“市”瘦罢喇又无味!这一改,某些老爷的头衔也顺理成章地变为“市委某某”或“市政府某某”,好生派头。可是,改后的很多年,雷州当地的工业发展停滞不前,“工业强市”依然只是“纸上谈兵”,农业依旧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有街坊传言,隔壁的徐闻县,因为是农业县区,这十几年来源源不断地获得了上面的大力扶持,农业经济取得卓有成效的发展。雷州市因为“升格”为工业城市,所以毛都没有。你说说,这不是“打肿脸皮充胖子,死爱面子活受苦”嘛。不切实际的改个名字,到头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这恐怕是当年的决策者们始料不及的结果吧。
不过,海康县改为雷州市,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毕竟老祖宗时期的名字就叫“雷州”,撤县设市,算是“回归历史”,“寻根溯源”吧。从这一点看,多少会让半岛子民感到安慰些。
如今,老一中要改名,已是权力部门研究决定。但我搞不明白是啥子原因所致。作为二中的校友,我从心底希望政府更改学校名字这种事不能如此草率,务必全面考虑是否有利于当地教育发展,是否利于扩大学位数量和均衡师资力量;同时也要考虑因此可能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比如这个学校的历史延续性,在这个学校生活工作学习过的人们的故地情结,以及关注关心当地教育发展的人们的感情等等。
作为一位二中校友,我跟一中没有扯上什么关系,当年的女友也不是一中的。但对于老一中的改名,着实伤了我的心。记得在县城读书时,每每到西湖晨跑经过一中门口时,心中都会不由地升起一种敬意和渴望,总为自己中考欠好未能进入一中读书而感到懊悔,耿耿于怀。作为当年二中的学生后来的二中校友,一中始终是我心中的无比尊敬的学业殿堂,校园里那几个“百年树人”的青石刻字,一直是我对老一中的浓浓印记。如今老一中被改名,哪天我路过它的门前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借用胡富先生的一句话:如果一个学校,一个地方的改名,让大家觉得莫名其妙,甚至议论纷纷,那就有问题了。
希望权力部门慎思,慎行。还“公众一个解释,合理的解释”。不要把一个二中校友的心都伤了,更何况老一中校友们的心呢。
http://www.jianshu.com/p/588fc6833568?utm_campaign=haruki&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reader_share&utm_source=weixin_timelin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1
http://mp.weixin.qq.com/s/WYzROe5qIdfdD1-CaiPa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