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没有读过很多书,我唯一的长处可能就是,总是能记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经久不忘。
长辈说我聪明,仅去了三个月学前班便直接升入一年级,而小学仅五年就升入初中,三年之后高中,再然后就是大学。成绩不是优异但总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初中开始读书,古典文学中的八大名著;高中开始打篮球,学艺术,读郭敬明,深受其青春伤感文学影响;大学主修艺术,读国外名著;毕业后接触传统文化,涉猎三教九流,再后来读余光中,余秋雨,史铁生,王小波。现在想回头重读鲁迅。这些是我回想以往具体的记忆。都说三岁大脑发育完整开始形成记忆,有的人可以回想起幼儿园或者小学一年级的事情,我的记忆好像形成于五年级以后。
幼时调皮贪玩,从房上滚下,好似脑震荡,头重脚轻晃回家,沉睡一日,豁然开朗。而后大部分都忘却了,记住的东西寥寥无几,却异常清晰。我总是幸运的吧,可以选择性遗忘一些东西,然后再填补进新的内容,大脑像是一个有刻度的容器,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遗忘一些东西,有些自知,有些不自知。
说这些做什么呢?年华易逝,猝不及防。
人们有各种方式感叹时光,而秋天越容易让人落寞。收割过的庄稼,荒凉的大地,高远的天空,干净明亮。大气中是理智的凉,阳光撒播炫目的清醒,有鹰有雁。抓住你仅存的记忆,不要让岁月带走你。当然,也不要从房上滚下。
再有关于自身的定义,经历或未经历的事情中总有些欢愉的,也总有难过的。有光荣的时刻,也有不堪的时刻,你怎么选择?统统收下罢了。前者总想死命拉扯不要遗忘,好似能照亮以后的路;后者要极力掩盖,也不放弃悔过与弥补的万一机会。渐渐的都是流走,迎接明日或者末日。
莎士比亚说欢愉总是短暂,悲伤才是永恒,太宰治也说悲伤使人格外敏锐。于我而言它们的作用是让我照见自己,而不是拿来与他人评论。你我周围隐秘与未知的事物太多,各自安放着各自的荣光与不堪,如若分享也莫要执着,失去的固然多,未来的也正在来着。
最要紧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且不要执着于他人想要什么,更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
吉普赛人有句谚语,初读之后再不曾忘记,多年以后依然能够时给予我启迪:
“时间是用来流浪的,身躯是用来相爱的,生命是用来遗忘的,而灵魂,是用来歌唱的。”
附: 《秋》
——海子
秋天深了
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
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