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教学工作里,成功的经验很少,失败的教训很多。这些教训真的太多了,有的甚至很难以启齿,但是对于这无数的教训,我非常感恩,因为现在的我正是脱胎于它们,因为有过去的种种才会有今日的我。所以今天我想讲讲我的教训,与大家交流,希望大家能帮助我,多给我意见,让我能成就更好的明天的我。
在所有上过的课文里,我最对不起的是胡适的《我的母亲》。第一次教这篇课文是照教参宣科,第二次教这篇课文就开始大逆不道了。因为自己见识的粗陋,我不了解胡适其人,觉得这么简单的一篇课文,何必上。因为自己情感的冷漠,我不理解胡适的母亲,于是大放阙词,指责批判。有一次上交流课,因为无课可选,我只能选了《我的母亲》。查阅了一些资料,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我也无恩于你——胡适与母亲之间的“恩与怨”》的文章。里面写到,胡适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初为人父的胡适却写了一首奇怪的诗,题为《我的儿子》,里面有几句很有点怪异的话:“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教你养你,并不是我待你的恩谊。将来你长大时,这是我所期望于你:我希望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所以那篇文章的作者便认为,这是“胡适对于被母亲‘恩情’绑架的命运的一种抵抗,多年屈服之后,潜意识里的一种反弹。表面上看,这是写给他儿子的,但那么激烈的情绪,是否也是针对母亲的呢?”我看到这番“高见”,便如获至宝,自以为抓住了把柄。看吧,胡适果然是怨恨母亲的。于是我设计的思路分三步,理清全文结构后,第一步根据母亲的言行和旁人的作为,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各个细节中分析母亲形象,是慈母、是严父,仁慈、温和等等;第二步从课文里分析胡适对母亲的感情,看出感激、钦佩;第三步引用胡适的那首《我的儿子》,推测胡适对母亲是否有怨恨之心,拓展讨论,各抒己见,谈谈对这种母爱的看法。在板书上,我更是煞费苦心,最后想出了个大大的恩字。母亲大人在上面,胡适在下面。母亲大人的恩情,就想一个大大的牢笼囚住了胡适的内心,最后形成一个“恩”字。
课上完后,我得意洋洋地等待着众位老师的表扬。你们看,多么标新立异,多么特立独行!听课的老师们起先沉默不语,最后向我展开了狂轰滥炸。在老师们的苦心劝告下,我幡然醒悟。我最大的问题是,用偏激的心理,恶意地去揣测胡适与他的母亲。我想当然地认为一个年轻的寡妇,在封建的牢笼里,定是性格扭曲。尤其是她拧胡适的肉,却不叫胡适哭出声来,更是让我坐实了她的卑劣。那篇网上的文章,我不问出处,不察作者,拿起来就用。因为我已经先入为主地起了偏见。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话不假。但是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绝不会是哈利波特。我解读出来的母亲,还是胡适的母亲吗?不!这是我臆想出来的。就靠一首诗,凭空臆想出来的。等我冷静下来,再去看胡适的那首诗。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胡适摆脱了父子个体的小爱,用一种超脱高尚的情怀来表达对儿子的希望: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你不单是我的孝顺儿子,更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生养你,是我的使命,我不求你的回报,所以才说“我也无恩于你”,这是何等的无私啊。这种对孩子无私的爱是否也是源于母亲呢?
再去细读胡适笔下的母亲,我不禁潸然泪下。“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每一个无眠的黑夜里,对儿子成人的漫长等待里,寄托了多少期许与希望。“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点点滴滴,琐琐碎碎,母亲用一针一线,细细地、密密地编织起孩子的锦绣人生。“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这是一个孀居的弱女子对丈夫怎样的刻骨的爱恋啊。人到中年的胡适,回忆母亲的时候,内心定是翻江倒海的吧?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如此深情厚意,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是亵渎。或者,再加些辞藻下去,怕是即使中年的胡适也会痛哭失声吧。唉,面对这样的表述,我当初竟没有读出这字里行间流露的克制与深情。不单单是因为无能,更是源于内心的狭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对资料的不假思索、随意滥用,对文章的粗浅阅读、偏激成见,导致了课堂的失败。其实一节课上砸了无所谓,可是对这些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我在思想与情感上给他们的误导,也许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他们还是未成年人,像在河面上奔突的小舟,稍稍偏了航向,也许就会搁浅。语文课与其他科目不同的是,语文课可以给孩子们更多的光明与温暖。而我的剑走偏锋,能给孩子们温暖吗?会不会让他们更加怀疑自己的父母呢?怀疑这个世界是否真有真善美存在呢?
一想到我的信口开河也许会带来如此深重的危险,我便后悔不已。但是也永远警醒着我,做一个对课文有敬畏之心的语文老师,就文论文,就事论事,如果没有对作者与作品有广泛的了解,就不要妄下结论;做一个对学生身心发展负责的语文老师,谨言慎行,在有限的能力里,尽量把阳光照射进每个孩子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