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傍晚,大王镇葫芦头村完小窗户上破碎的玻璃被几张塑料纸所替代,风吹过,呼呼作响,残破的墙体给我一种随时可能坍塌的感觉,夕阳恰斜在这所危房的窗户上,愈显破败。一个瘦骨伶仃的小男孩站在教室外、赶着着夕阳的余光在趴在窗台上书写着,不时的抬起衣袖擦擦鼻涕,衣袖那一片又黑又亮。那双干裂的小手半缩在袖口中,手里握着一支木棍,木棍的下方绑着一枚很小的铅笔头……我掏出手机,收紧镜头,把孩子紧握木棍写字的一幕拍了下来,配上文字发到了朋友圈。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好友纷纷转发,在网友中起到了强烈的反响。后来此事情逐渐发酵,各大公众号也开始转载,点击率迅速攀升。此后更多的人认识了我。几个微信公众平台联系了我,希望我在去拍些照片,做下后续报道。
我再次到了该小学,已是数九寒天,在校办公室我见到了葫芦头村完小王校长,苍老的他也是该校唯一一名老师。说是办公室,其实就是王校长的宿舍,王校长赶忙拍打整理了下床单让我坐在了他的床上,那张所谓的床就是石头垒起的土台上支着的一块木板,一坐上,吱吱作响。一双厚实的大手紧紧握住了我,他说自从上次我发了个微信,学校引起外界强烈地关注。来自各地的好心人纷纷献爱心,办公室里还码放着成箱的铅笔。尤其照片上那个叫春生的孩子,更是收到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好心人寄来的铅笔。
不一会,我轻轻揉了揉手后,朝他笑道:“上次无意中拍下一张照片,没想到有这么大反响,还想弄一个后续,一是感谢社会好心人对咱学校的帮助,二是看一下学校是不是还有实际困难,再反应一下,争取外界对咱山里的孩子再献一份爱心。”
王校长苦笑着带着我走进了教室,看到的竟是这样的场景,和很多故事里描写的一样,那黑乎乎的被塑料纸订上的窗户几乎透不进来光。厚厚的土墙上依稀可见几行红色大字:“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因为年代久远部分字迹早已脱落。支离破碎的桌凳早己看不出原色,犹如受了车裂之刑一般,部分课桌是石头垒起来的。唯一算得上好点的,是一块颜色脱落很厉害的黑板。
孩子们手上拎着的,是火盆。在脚踩泥地头顶青天的“教室”里上课,天寒地冻之时,火盆对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孩子们而言,可能是唯一能给他们增加热量带来力量的“奢侈品”了。
教室各处都堆着各种装满铅笔的纸箱,一张报纸被规规矩矩的贴在了黑板的最上方,走进一看,原来是本县的日报,头版标题“社会各界献爱心,葫芦头村完小收到铅笔2万余支”。并且配有多幅捐助仪式的照片。
我不禁叹了口气,这次回去该从何处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