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理解的“孝”会不一样吗——教育心理学分享第368天
这几天发生的一件小事,感受到了懂我的伙伴。
都说百善孝为先,那就顺着这个话题,看看“孝”在古人智慧里有哪些教育意义。
孝在甲骨文里,上半部分是“老”的省略,像一个长发的长者,下半部分是子,代表后代。
甲骨文“孝”
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儿孙搀扶老人。
造字本义:动词,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
古人智慧不仅如此,如果从具体角度来考虑,会有大发现。
首先,“孝”字“从老”(耂),是说“孝”先写“耂”字头。是独体象形字:“像老人佝背、拄仗之形。本义是指老人。”《说文解字》:老,考也。
其次,“子”是指老人膝下有“子”才为“孝”。应了《孟子》这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人膝下必有儿女才为“孝”。
最后,从“孝”的整体来讲,子承父辈,也就是说,孝道是从两方面来衡量,一是对待老人,一是老人对待子女。
所以,孝道从开始就是双方面的,只不过在封建礼教下,很多人拿来作为道德绑架,或者家规来控制子女,有的甚至更过分,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吧——坏人变老了。
一个不严格要求自己和孩子的父亲,本身就缺少了“孝道”,比如,《孝经》里写道: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简而言之,孝道,当父母的要做榜样。你看,教育的“教”,不就是上行下效的文化传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