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
今天是你陪我走过的第729天,感谢一路有你,让我们一起终身学习、运动。
ps:本简书记录了我加入“007不写就出局”以来所有的文章。我相信:这就是存储,就是一个仓库,只要不断的用时间和行动耕耘,将来也一定能成为自己的资源---马琛。
给你分享《吴伯凡·认知方法论》知行合一第四章,“知行合一”的本质。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从“同步”的角度看“知行合一”:“行”就是“知”的一个同步。
我们先看看“知”这个字的字面解释。
“知”左边一个“矢”,“矢”是射箭的意思,右边一个“口”,“口”是目标。“知”就是指射箭达到了目标。
“知”有几层意思:
感知。比如“春江水暖鸭先知”,水里游的鸭子最先感知了水暖。这里的“知”是最常见的意思----了解。
深切沟通。比如“知己”,如果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用“知己”来形容的话,就证明他们是一种深切沟通的状态。
掌控、管理。比如古代有这样的官职,知府、知州。这里的“知”显然不是“知道”、“感知”的意思,而是掌控、管理的意思。
我们经常说“求知”,好像“知”是一个对象,放在那里,伸手去救得到了这个“知”。所以我们自以为获得了知识,就能掌握这个世界,就能达到我们的目标。而真正的“知”不是“见到即得到”的。就像我们射箭的时候,不是你看见那个靶子,你就能正中靶心的。
简单的说:知是未发动的行,行是已经实现的知。
所以王阳明不说“求知”-----获得知识,而是说“致良知”,“知”是一种状态,你念头一旦发动,就已经是行动了。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阳明
知行合一,是认知和行为的合一,也就是学和习的合一。
既然说心外无物,物是心的产品,行动也就是心的一种同步状态,行动的效果、成败都取决于心的状态。用王阳明的话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一个念头一旦发动起来,本身就是“行”。
子曰:
“学而时习之”,“性相近,习相远也”,“温故而知新”
这些本身就是一种“习”的过程,好像是在“温故”,其实是在反复刻意练习。
现在很多讲到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我相信你会跟我一样,对“知行合一”有一个新的认识,正确的认识,并重新理解“知”的含义。
对于“听过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我现在又有了更清晰的答案,你呢?
愿你如意。
郑武林 2019年3月21日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