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宜宾一个8岁的小女孩离家出走了。 起因是小女孩做作业的时候打瞌睡,被妈妈狠狠地批评了几句。孩子气不过,于是趁着妈妈不注意离家出走了。
所幸,在民警的帮助下孩子找到了,没有酿成更大的悲剧。
近年来,被父母批评就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许多人在叹息的同时,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太娇气、抗压力太弱了,觉得孩子嘛,还是要多经历一些挫折,才能在真正的大风浪前波浪不惊。
不可否认,抗压力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但也有许多人对它存在误解。
01 别用成人的思维,去衡量孩子
上周,送女儿去学围棋的好友,被其他家长“围攻”了。
好友的女儿六岁,学围棋的时间不长,每次同学间的对弈联系,她总是排在最后一名。上周末,孩子闹别扭,觉得自己不是学围棋的料,嚷嚷着再也不学围棋了。好友好不容易把她连拖带拽地送进了课堂,结果她一进教室就钻到桌子底下,死活也不出来。
其他家长见状,议论纷纷。有的说:你这孩子抗压力太弱了,以后长大了怎么办;有的则说:还是孩子平时经历得太少了,你要多让她接受一点挫折教育才行……
事实上,孩子眼中的挫折,和成人眼中的挫折是不一样的。成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可能是天塌了一般。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还远达不到成人的认知水平。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将儿童的认知水平进行了细分:其中2-7岁的孩子,只能注意事情的一个方面或特性,他们无法理解,别人眼中的世界与自己看到的有什么不同;而7-12岁的孩子,思维还是零散的,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非常有限。
当我们用成人的思维去衡量孩子时,问题就产生了。 因为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压力时,会沮丧、烦恼,甚至退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觉得世界都要崩塌了。但这些在父母看来,只不过是成长中的小事情。这就扛不住了,只能说明孩子太没出息。
于是,有的父母开始尝试给孩子施压,想让他们对挫折和压力习以为常,认为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越挫越勇的斗志。
只不过,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错误的施压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糟糕。
02 抗压力,不是靠给孩子泼冷水就能提高的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小女孩一本正经地控诉自己的爸爸,说他老是让别人不开心,希望爸爸能改正。
爸爸却回答说,这是为了孩子好,因为温室里的花朵虽然长得漂亮,但是一离开舒服的环境,就会凋谢。他认为要让孩子尽早地接触这种打击,以后长大了才不会因为一点小事情而崩溃。
可是,这样的回答显然不能让孩子满意。她歪着头想了一会儿说:可是,小孩子如果老是不开心,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会变老。
父母想让孩子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固然没有错。但是,孩子一开心,就给她泼冷水,这样做就能提高孩子的抗压力吗?未必。结果恐怕只会像孩子自己说的,越来越不开心,最后对什么都失去兴趣和信心。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小时候经常给孩子挫折教育,是否能提高他成年后的抗挫折能力?
有位网友答得很干脆:不能!小时候,他说小时候父亲总是打击他,说他做什么都不行。这句话并没有起到激励他的作用,反而成为了跟随他一生的梦魇。 即使他现在已经长大,不用再看父亲的脸色了,但只要一遇到困难和挫折,他的脑海里就情不自禁地浮现出父亲的那句“你什么都做不好”。内心的挫败感和沮丧,让他自己觉得无力又愤怒。
还有位网友则相反,得不到父母的欣赏,让她长大后总是习惯性地去讨好别人。虽然她知道这样不好,但是骨子里的自卑,改不掉了。
可见,在小孩子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时,一味地批评和打击,只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从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许多父母在提到“抗压力”的时候,关注的都只是“压力”,而忽略了“抗”。事实上,孩子最需要的,恰恰是有人能帮助他们从沮丧和困境中走出来,而不是让他们独自去面对挫折和压力。
03 那么,对于如何培养抗压力,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用鼓励代替打击
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曾提出“习得性无助”一说,即当一个人被挫折伤害得太多太深,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从而选择放弃。
美国教育家Rita Pierson就深知这一点,她在TED演讲中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她给孩子们做了一个小测验,总共20道题。其中一个孩子错了18道,她在试卷上写了+2,并且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 孩子拿到试卷的时候,很疑惑地问她:“老师,我是不及格吗?”在得到肯定回复之后,他显然更疑惑了,“那你为什么还给我一个大笑脸?” Rita Pierson说:“因为你没有全错,还对了两个。”随后,她问孩子是否有信心在以后表现得更好,孩子听完之后很开心,并且很肯定地答复了她。
看!-18,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是+2,却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那么糟糕。
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Rita Pierson则给他们制定了一个口号“我值得在这里受教育,我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更多人记住我。”并且要求他们要昂首阔步,去面对别人的眼光。这让孩子们觉得很新鲜,又深以为然。
培养孩子的抗压力,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重新燃起斗志,去接受挑战,而不是让他们迷失在人为的挫折中。
·引导孩子从失利的情绪中走出来
很多时候,父母的批评和指责,都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如果不够好,就不配得到父母的爱。所以当他们表现得差强人意时,才会选择退缩。
而明智的父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从失利的情绪中走出来。
袁泉在《朗读者》第二季时,曾经分享了她独自去北京求学的经历。那时候,她每天刻苦训练压腿,但不管怎么努力,也没法像其他同学一样,轻松地将头和腿贴合。 父母知道后,给她回了一封信。
在信中,父母先是肯定了袁泉的努力和付出,然后建议她向老师说明,自己的右腿伤还未好转。最后,鼓励她在挫折面前不气馁,要重新振作。
而这其中,有一句话让我感动不已。那就是“我们绝不会在你竭尽全力,仍暂时达不到目标的情况下,还要你去拼命”。有什么,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重要的呢?
袁泉坦言,此后,自己每天都会期盼父母的来信,因为父母给了她温暖,和坚持下去的动力。
只有当孩子知道自己进可攻、退可守的时候,他们才不会害怕和焦虑,才有勇气去面对挫折。 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知道他们自己很重要,不必迎合别人,要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信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必艳羡别人,也不用和别人做比较。任何人都没有你自己重要,重视自己的感觉,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 才不会被压力和沮丧打败。
而对于父母来说,真正的爱,不是给孩子人为设置挫折,而是在风雨中陪伴他们,用行动鼓励他们:向前走,别退缩!
--------------
(菈妈:热爱文字与生活,分享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的二宝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