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领域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一方面,优质的短视频内容生产者成为各方争夺和扶植的对象;另一方面,大额融资和大手笔投入仍在继续,不断有新的玩家加入这场游戏;更为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由图文消息向短视频消息升级的过程仍在继续进行,短视频行业的潜力尚未被完全挖掘。
甚至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从视频到短视频,是否会像博客到微博客一样再创造一个“十年”?谁又会成为短视频领域的Twitter?唯一能够确定的是,短视频领域中的成功者出现之前,必须解决内容持续生产、流量规模维持和商业化变现这三道难题。
内容布局决定成败
从表面上看,短视频领域的赛道已经颇为热闹,甚至感觉有点拥挤。在平台方面,秒拍、快手、头条视频等都在持续不断发力,短视频平台之间的跑马圈地一直并未停止,甚至会越来越激烈,从前不久的“短视频定义权之争”便可以看出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内容方面同样已经出现了诸如一条、二更、罐头视频、日食记这样的头部短视频内容。
艾媒咨询刚刚发布的《2016-2017中国短视频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17年短视频用户将达到2.42亿人。目前,今日头条上的短视频流量已经高于50%,超过了图文信息的流量。而视频内容主要集中在旅行、美食、美妆、动漫、体育等休闲领域,以及军事、资讯的即时性信息领域,覆盖范围广,但是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质量参差不齐。
在一点资讯总裁陈彤看来,“短视频依然处于初级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蛋糕要瓜分,目前领域的细分也不足,视频制作水准有待提高。”根据新榜提供的2016年全年视频帐号排名,一点资讯总裁陈彤发现娱乐搞笑类内容最受欢迎。而在YouTube上,去年粉丝最多的帐号跟中国的排序比例相似,娱乐类、搞笑类等是最欢迎的内容。
显然,即便短视频领域整体是在向前发展,不少人也从中分得了一杯羹,但是这更多依赖于短视皮领域快速成长和发展的红利。短视频平台为了做大市场不断推出鼓励和扶持的措施,今日头条和秒拍都曾宣布出十亿资源和现金来推动短视频扶植计划。同时头条视频买下了中超短视频的版权,秒拍引入大量明星网红生产短视频内容,而百度视频则投资人人视频、签约PGC,进行短视频内容的布局。
不过,随着短视频行业出现第一批头部内容,行业增长红利带来的附加价值正在衰减,现有的头部短视频内容不足以将整个行业的天花板撑得更高,却在同时挤压了后来者得长空间。“头部内容跑在前头,它有领先优势,这也是资本为什么喜欢投头部内容,一旦头部领先优势形成以后,这种跑的速度会远超过后面的。”华映资本合伙人钱奕表示,短视频行业正在呈现出一种“固化”下来的趋势。
“现在没有一个人可以拍着胸脯说花了多少钱和精力,做了一个什么东西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IP。”火钳刘明创始人马睿称。当增长红利消失的时候,对于平台而言,致胜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升自身平台上的内容质量,同时在更多垂直细分领域进行精耕细作,在享受先发红利的同时,抢占差异化优势。
流量入口决定体量
形成一个良性的内容生态是短视频平台未来发展的关键,而支撑这个生态的基础是拥有远超一般水平的流量。内容与流量是相辅相承、互为依存的,好的内容能够带来更多流量,更多流量也就意味着有机会产生更多优质内容。拥有适合自己平台属性,且具有相当规模的流量是短视频平台需要跨过的第二道门。现在,短视频平台之间对于流量的争夺已经呈现出了差异化竞争的趋势。
秒拍主推头部PGC内容,希望通过不断推出更为丰富的优质PGC内容,为平台带来更多流量。同时,依托于微博成长起来的秒拍通过社交关系的传播积累了大量的流量。而作为内容分发平台的今日头条则依托原有的数亿用户,迅速完成了短视频方面的流量积累,并且通过算法推荐的优势,吸引了不少短视频内容和用户。
在二三四线城市的用户中,快手则占据了优势。快手依靠数年的积淀,默默无闻地积攒了数亿用户,并且形成了平台自有的调性和风格,具有了一定的优势。
“未来优质的内容既是出口又是广告,我们看到很多优质的内容制作商,吸引了非常好的创作者在平台里做软性植入,这是最好的变现方式。其次我们看到一些探索,用短视频电商做衍生品的售卖和交易品模式。这种模式还处于早期,我们也不知道能不能实现规模化呈现。”百度视频CEO胡浩曾表示。这些模式都需要一定规模流量作为支撑。
在这一阶段,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入口决定了短视频平台体量的大小。现有的千万DAU短视频平台的格局差不多已经形成,无论是按照地域切分,还是按照PGC、UGC划分,抑或是按照社交属性和算法推荐划分,在不同维度上,都已经有了相应的头部平台。大块的空白人群已经不复存在,随着互联网红利的消失,下一个快手很难再出现。
变现效率取决于技术基因
同样困扰着短视频行业做大的还有商业化变现方式的探索。“在流量之后,我认为2017年核心应该是交易。怎样将产品、内容、流量商业化。如果可以那么2017年可以继续走下去,如果很难商业化可能就面临着退出。”即刻视频创始人CEO王留全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表示。
对于资本而言,对于视频内容创业者的衡量不仅仅是单一的流量因素,“今年对于视频内容创业的投资第一会看MCN模式的短视频集合公司,看有无较强的广告变现的可能,也会考察团队渠道能力、分发能力等。”联基金创始合伙人邱浩认为,短视频的总体变现能力比较弱,对于大广告主而言,短视频还处在尝试阶段。
这也同样在推动内容方与平台进行更紧密的联合,内容方提供持续不断的优质内容生产能力,而平台则赋予内容更多变现机会,甚至依托于平台,可以围绕内容的流量,进行更多商业化的探索。当然,拥有大数据、算法优势的平台会在广告变现的过程中,大幅提升效率,从而在竞争中争得先机。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几乎所有短视频平台都在进行大数据和算法推荐方面的尝试,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所在。但是,并不是所有平台都能迅速在这个方向上获得成功,这需要更为长久时间和数据的积淀。
现在的头部平台中,秒拍拥有微博的大量社交数据的支撑,同时能够借鉴微博相对成熟的广告体系。而头条视频的起家优势便是大数据和算法。短视频+信息流广告+智能推荐很快会成为移动互联网内容产品的标配,会在新闻、社交、视频、甚至工具类APP上广泛出现,是提高用户留存、使用时长、变现的重要手段。同时,短视频平台也将需要包括导入用户、流量、广告分成、为独播剧、自制剧等提供内容宣发等相应的内容增值系统的出现。
因此,短视频平台在某种程度上会成为MCN中的MCN,即MCN规则的制定者和资源的掌控者。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将通过自身运营数据的指导,引导PGC内容的出品方调整作品的创作方向,以符合平台流量的需求,而现有的出品方更多会发展成为MCN。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将成为内容增值服务的最大分包商,将自身拥有的广告、流量、渠道分包给各类MCN机构,进而惠及PGC内容生产者。
短视频虽然呈现了很猛的爆发态势,但是仔细分析其发展现状可以发现,短视频的爆发期实际上已经过去,与其说各个平台现在是在争夺增长的红利,不如说是在为平台期的竞争提前布局,而平台期的争夺才最终会决出,哪家平台能真正跨过流量、内容、变现这三道门,成为最后的收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