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儿子参加某机构的寒假语文试听班,从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课程中涉及不少文化常识,也会介绍一些文化背景,但是从班上孩子表现来看,多数孩子的表现比较差,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甚少。即使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了相关讲解,吸收也相当有限,因为对文化背景知之甚少,很难实现知识的嫁接与有效生长。
从儿子的课堂表现和下课交流看,对老师讲解内容的理解和收获挺好,也体会到其中乐趣,形成良性循环。
究其原因,是较早着手进行了中国文化的框架搭建。我一直认为人类认知体系中,有些基础框架对理解和组织知识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时间、空间、方法论模型等。例如对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的大框架进行引入,在头脑中可以形成基本的时空感。这样当遇到相关的知识时,可以将其安放在这个框架的合适位置,从而实现知识结构的填充。如果没有这个这个框架,在接触相同的知识时,这些知识就只是一些名词,而不是鲜活的有故事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即使积累较多这种知识,在大脑中也只会呈现散点状,而不会呈现有结构的体系,这对知识的组织、检索、利用非常不利。这种区别很像卖了一大堆书回家,如果有书架,就只是往相应的书架上放,而且放上书架的书还会生成为新的书架的一部分,而没有书架的,就只能散乱地在角落堆着。
如老师讲到长城、讲到大漠孤烟、边塞诗人,如果对中国南北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往有基本了解,对长城既是防卫线也是降水分隔线有一定了解,就无法对相应的知识进行较好的理解和吸收,并体会其中的意境。
但也感觉到儿子的知识框架还很粗糙,还很不完整,自己也还需要在这方面进行研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