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雨夏晨
1.
上大学的时候,我开始喜欢读书,也因此有了喜欢的作家。
每当一个人在路上行走,读他的书会给人带来一种从容且温柔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让我在面对这个嘈杂世界的同时,静下心来,与自己独处,愈加理性成熟。
我不知道多数人如何看待“独处”这个词,是会把它当成贬义而非褒义,还是会变相的审视它,会不会突然间爱上这个词。
其实恰恰是独处,它能让你在一个人的时候,摸索到个人的节奏韵律,就好比把独处当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找到最舒服的相处模式,适应好便对了。
我常常深觉自己是个比较沉闷早熟的女孩,可能归于十岁以后,自己都是一个人住宿在校,每半月回故乡一次,而父母都在外地,一晃就是至今。
所以,我的懂事明理、审时度势来得尤为迅速。
我常常还自觉自己有几个很好的朋友,但久而久之,好朋友想的我未必能够承接,我想的,好朋友也未必能够明白。以至于后来,我不什么都说,这也并不算拒绝朋友之间的亲近,增添隔阂感,而是保持彼此最舒适的相处状态,让对方和自己都能接受理解。
有的时候,最好的朋友间也会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慨叹,偶尔也会活像几头脱缰的野马,一去不回。
只是这样的经历随着年龄的递增逐渐变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都在成长的缘故,还是慢慢的,只有我在与自己独处的过程中,走失了。
可我从来没有后悔与害怕过,因为我知道,不断成熟与长大的标记里,或多或少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失去的可能也比得到的来得多点,正是这样的自己,才会变得无坚不摧,不会再在未来某天,没有保护自己最亲近的人的能力。
2.
有一段时间,害怕独处,深觉当人独处的时候,容易想太多,一旦想太多的人易变得脆弱敏感。尤其是一个人在夜晚,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睡觉的时候,等到第二天,顶着大大的熊猫眼,头脑昏沉,怎么也起不来,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后来,为了治愈这个毛病,会打开手机里的网易云里舒缓的音乐,放在床头柜上,起先是歌曲,可却发现歌曲的节奏流淌带动的是过高的心脏跳动频率,于是又换成轻松优质的钢琴曲,依旧不能阻止失眠中浑浑噩噩的思绪蔓延。
最终还是“金山词霸”APP里的每日一听解救了我,听着不仅标准流利而且懵懵懂懂的英语新闻,循环定时二十分钟,催眠效果贼棒。
实际上,我们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压马路,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读书,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睡觉,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做很多原以为不可能做到是事情,这些其实并不可怕。
因为只有当你努力试着接受这些,独处历程领受深入骨髓后,才会有足够的底气在面对身旁人毫不犹豫的转身时,适应得会更快更好。
那些没有与自己独处过的大多数人,在经历过人与人之间分分合合的吵闹和冷战后,只能在后知后觉中懂得“低质量的陪伴不如高质量的独处”这句话并不掺假。
《前任3》里,韩庚饰演的孟云和林佳因为生活中的零零碎碎小事分手,有人说,他们在一起五年就是为了教会对方,要学会珍惜。
确实,爱到筋疲力尽,失去自我必然是一段感情的终结信号,只有学会在一段感情里,适当放手,提升与自己独处的能力,才是彼此契合间最好的成熟与成长。
3.
朱自清散文里有一句话说:"我爱热闹,也爱独处。"
村上春树说:"哪有人喜欢孤独啊,不过是不想失望罢了。"
周国平也说:"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我们大多数人独处,其实也都是为让自己好过,不至于白白糟蹋了这一生。
忽然想起民国时期,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在那个寒风瑟瑟的冬天,张爱玲结识了胡兰成,正是这样一位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且有才情斐然的女子,被允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也只有短短四年。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后来的张爱玲选择只身前往香港求学,辗转又到美国定居。晚年,夏志清总嫌她“孤独冷清”,庄信正则以“旧事凄凉不可听”作为一篇纪念张爱玲文章的结语。张爱玲也曾说过,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
这些都是她独处过后成熟的理性抉择。
深刻记得几年前看电影《滚滚红尘》里最后,镜头由近及远,是章能才一人拄着拐杖龋龋独行的蹒跚在雪花纷乱的道路边。看着他们一个投身天涯,一个隔岸回望,终归只此一人。很久以后的再次回味,只这一幕,也会让人悲从中来。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人行走会变成两个人,但我相信独处过后,你会发现生命中的每一个时段都有它的独特意义。
与自己独处,正是最大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