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场会议进行了一小时,然而没有任何一项议题通过。
奇怪的是,所有搁置的决议在最后的十分钟全部被通过。
如果你是这次会议决策者时,是应该感到开心还是担忧?
老师一堂课啰哩啰嗦讲了半天,然而并没有讲到任何重点。
可是在铃声响之前的那短短时间内似乎效率翻了几番,如流水般倾泻而下。
如果你是课堂老师,你是应该为自己庆幸,还是学生的悲哀?
你用时间的“紧迫性”——稀缺,倒逼了会议决策的施行,这样的结果是否忽略了什么?
02
谈到稀缺,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谈。
常见具体的物质稀缺,比如购物,典例如“盐慌”。
当俯拾即是的盐可能存在减产甚至停产时,它就“摇身一变”为稀缺资源,那么所有人则会蜂拥而上......
注意,这个过程稀缺可是帮了不少忙——让消费者毫不犹豫地下了决定。
再从抽象的时间稀缺来看,如上提到的会议决策现象。
一般常见的会议当中,因为前面一大部分会议时间未涉及重点,可能毫无目的地高谈阔论,或陷于冥思苦想,这都可能 影响会议决策的施行。然而在会议的最后时间内,诸多悬而未决的事情往往能很快盖棺定论,可谓是雷厉风行。
原因在于,当时间这一资源变得紧迫而成为稀缺时,我们常常会被“稀缺”的潜意识所俘获,从而更加全神贯注,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如此看来,那么稀缺资源时间确实让我们的效率提高了?
03
其实我们在做完决定后会有些忐忑不安,这是我们心理暗示的一个征兆。
在由决策落实到执行层面,我们仓促所做决定或方案便会暴露无遗。可能是方案中会忽略很多重要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做出最佳的决定),也可能忽视了执行的可行性或关键细节,然而时间的稀缺让一些事情变成刻不容缓。
总体来看,稀缺的存在就像是在不断减少我们看待问题所需要的“带宽”,牺牲了和抛弃更多的信息以更加粗暴很简单方法做决定。
所以即使从短期来看可以使效率倍增,但是长期如此却让我们丢失大量的信息储存,却形成较为片面的观点。
无论时工作中还是生活,多给一些自己时间的留白,增加一些时间弹性,避免稀缺所带来负面影响,如此,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井然有序,而所有的决定自然也会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