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咱们说了一个庸芮劝谏秦宣太后的故事。
今天咱们再来讲一个太后的故事。只是此太后非彼太后,而是赵国的赵威后。也就是赵惠文王的老婆,孝成王的老妈。劝谏的人也变成了另外一个,赵国左师触龙。
咱们的故事就发生在赵孝成王刚继位的时候。在说故事之前,咱们先交代一下当时的背景。
公元前266年,忍了40年的秦昭王开始动手夺权了。他先是废了自己的老妈宣太后,就是昨天故事里要让魏丑夫陪葬的那个宣太后。然后把自己的舅舅穰候魏冉赶到了乡下去养老。顺便把朝堂上不听话的人给收拾了个遍。终于大权独揽的昭王,开始摩拳擦掌,准备打个胜表现一下自己的英明神武。
就在这时候赵国的惠文王挂了,继位的孝成王,是个毛头小子。当家做主的赵太后也没多大本事。政治能力跟宣太后比,那就是渣,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秦昭王一看,这可是老天爷都帮哥呢。这么好的机会,干他,必须干他。于是秦国的大头兵们就开始轰轰轰地锤起了赵国。赵国正是新老交替,政局动荡的时候,结果被秦国给按在地上反复摩擦了,转眼就丢下三座城池。
赵国一看形势不妙。赶紧向曾经的大哥齐国求救。齐国也仗义,直接就答应了。只是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提了个条件,让赵孝成王的亲弟弟长安君到齐国去做几天质子。质子就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人质,只不过一个主动一个被动,性质差不多。
帮忙不能白帮,是要拿好处的。要个人质也是为了增加双方的信任度,以防万一。
一听让长安君去做质子。赵太后不干了。小儿子长安君,那可是赵太后的心头肉。做质子又受罪又危险。不行,说啥也不能去。
可秦国那边攻城略地,赵国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可把赵国这些个大官小官的给愁坏了。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去找太后理论。
结果一场口水战,被赵太后喷的是体无完肤。灰溜溜地败下了阵。赵太后还当面撂狠话:谁敢再提让长安君当人质的事儿,我吐他一脸。
这期间,左师触龙一直没有说话,而是悄悄的观察形势。
左师是当时赵国一个没有实权的大官,跟我们现在的名誉主席差不多,虚职挂个名儿,没有权力。
过了几天,触龙老先生找了个探望太后由头,进宫去了。太后以为他也是来劝自己送儿子出去当人质的,于是气呼呼地坐在椅子看着老头。
触龙多精明的人啊。不等太后说话就先开口了:臣来不是劝您送长安君去齐国,而是来看望您的。臣都这岁数大了,腿脚也不方便,好长时间没有给太后您请安了。今天特意过来看望看望您。
赵太后一听这个,情绪才有点缓和了。两人便聊起了家常,吃饭、运动什么的聊得很热闹。
聊着聊着,触龙开始转移话题了。
触龙说,太后啊,跟您求个情。我的小儿舒祺,今年都十五岁了,也没个正式工作,天天东游西逛的不成器。我这岁数越来越大,也没法帮他了。太后您看,能不能给他找个活干,让他来王宫当差啊。
太后一听这个,小事一桩,你让他过来上班吧。我给你安排好。
触龙高兴地对着太后一通感谢。
然后话锋一转,引出了自己的目的。太后,您为自己儿子考虑得不够长远啊。这样会害了他的。
赵太后被说得一愣。
触龙开始分析了:太后您看,从古到今,王子王孙们有几个能世代继承王位的。难道是他们能力不行?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有钱有地位却没有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没有功劳。
触龙接着分析:现在您把长安君捧得高高的,又是给封地又是赐宝物的,却不让他为国立功劳。万一哪天,您驾鹤西游了,长安君他又靠什么在赵国立足呢。
一番话终于成功地把赵太后忽悠住了。
于是长安君被送到齐国当人质去了,齐王也出兵救助了赵国。
说起来,长安君也是个悲催的孩子。历史上因为在齐国当人质,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什么时候死的也没人知道。
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同样记录在《战国策》里面,在《赵策四》,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故事,还被收录到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原文,感受一下触龙的劝谏之妙和古代的语言之美。
文章开篇就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外面是步步紧逼的秦国,内部是寸步不让的赵太后。如何劝谏太后成了摆在赵国大臣们眼前的难题。
怎么劝呢?硬刚肯定是不行的,只能因势利导。
在正面硬刚的大臣们败下阵之后,于是触龙上场了。触龙,而是迂回曲折打感情牌。先从吃饭的小事开始聊起了家常,打消赵太后的戒备心理。
然后又借着求太后给自己儿子安排工作的事,触动了赵太后的爱子之心。都是为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啊。可是爱孩子要讲求方法,要为孩子的长远考虑。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触龙通篇没有一个字提到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事,却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赵太后也是个妙人儿。她同样也没有直接说,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而是来了一句“恣君之所使之”。意思就是,全部听你们的安排。把自己的面子也保住了。
结果我们都看到了,长安君在超豪华的护卫队保护下,去了齐国。齐国出兵顺利地解了赵国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