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八则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试译】子夏讨教什么才算得上是尽孝了。孔子说:“最难的恐怕还是始终保持和悦的脸色啊。遇到大小事情,由晚辈去代劳做好;有好酒好菜,请长辈先品尝,难道这样就认为尽到了孝道了吗?”

【心得】孔子在本则继续讨论为孝之道。把前面三则联系起来看,孔子论述孝道主要讲了三个层次的意见,一是除了疾病外,儿女不让父母操心;二要在尊敬为前提下的赡养父母;三是尽孝的过程必须是始终的、和悦的颜气。

这则重点讲的是个色字。言为心声,色为心表。这里的色字关联面色、脸色与颜气。说文:“色,颜气也。“一般把这个色解释为和悦的脸色比较合适。

事实上,孔老先生关于孝道的解释是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因势利导的,用了三个事例来说明解释孝:不让父母操心子女的事情;除了一般的赡养,讲究过程中的恭敬之心;然后就是这则所说的,要将这种恭敬之心贯彻于始终。

孔老先生这种千古大圣,对人性的了解确实不是一般人的境界。他觉得要说到尽孝,做到不让父母操心,这就有点难度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的,天下父母操心儿女,往往是娘肚里有崽,崽心中无娘。按照孔子的初级标准,不操心是起码要求。

这个可以说是个基本要求,没有这个基本前提,还要父母操心的儿女不是实力欠弱,就是能力不行,指望这样的子女来尽孝,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等到子女不用做父母的操心了,子女会赡养父母不让父母操心,这是尽孝的第二个层次。能进行到第二步的人,可以讲已经在尽孝了。不过孔子觉得单纯的赡养,还不能被称道为完全的尽孝,因为缺失恭敬之心的孝道,父母在内心深处并不觉得儿女是在尽孝。恭恭敬敬的赡养父母,而且在面色上都体现出来,结合父母观察到的子女发自肺腑的敬意,这才是孔老夫子信奉的完美的孝道。

联系生活实际来看待现实生活中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不能不佩服圣人的智慧。往事越千年啊,子女找不到人生定位,还在职场漂泊不定;大龄儿女没有婚配,没有建立家庭;有了家庭但是生活困窘,没有精力能力照顾父母,甚而至于还有不少啃老族存在;有些子女所谓的孝敬,无非是甚少的节假日看看父母,拿点现金代替赡养;就是在身边赡养,除了一日三餐,全无恭敬、交流、谈心,还有,根本不考虑父母的感受,话难听、脸难看。。。对照老先生的标准,离道德标准相去十万八千里。

援用老先生的话:“曾是以为孝乎?”对于每一个重视传统美德的人来说,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细说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
    弘丹阅读 4,933评论 1 5
  • 文/冬至 原文: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注: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
    你好哇冬至阅读 2,976评论 0 0
  • 1、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傅佩荣原文 孟武伯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
    远影阅读 3,961评论 0 2
  • 只有安静下来才能做事大概偏属于我这种的性格,闹腾的时候停不下来,安静的时候又沉寂的可怕,我想要自己安静,但最起...
    小茜嘿阅读 3,459评论 0 0
  • 软化冲突 淡化权威 强化边界 迎合兴趣 搭建舞台 赋予责任 团队约束 讲清楚 听明白 记得住 做得到 情 灾 理 ...
    影子go阅读 1,48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