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
陈皮
它的原植物是芸香科的橘,又叫红橘,是一种扁圆状的果实,皮很薄,只有两三毫米厚,很容易就把它剥下来,用它成熟了的果皮。唐代以前,就有医药家认为该药新鲜用的时候,可能燥性比较明显,主张把它放一段时间,作用会缓和一点,所以古人就提出了陈皮“陈久者良”的说法,后来就把该药叫做陈皮。陈皮宜用陈久者,多久叫陈久,但前人没有交代清楚,现在也不很清楚放多久才叫“陈”。一般陈皮很少用新鲜的,都是晒干就可以用。也不是说要放三五年,也不可能会放那么久。另外什么程度是“良”,也有待认定。
书上还有一种新会皮,这是产在广州新会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柑橘类植物,它叫萘枝柑,果皮就叫新会皮,也叫广陈皮,广东地区更常用,在有的书上称陈皮的别名叫新会皮,实际上它是另一种植物的果皮,它和陈皮的功用是一样的。
方剂中二陈汤的一陈就是陈皮。之所以把这个方子叫做二陈汤,因为古人认为半夏也要放一段时间,用陈久者;两种适合于放陈久的药合用,故以二陈为方名。 关于陈皮的功效和应用,我们书上的功效有八个字:“行气调中,燥湿,化痰”,而5版等教材则是“理气、调中、燥湿化痰”。其实前面的顿号是多余的,它就是行气调中,陈皮是偏于行气消胀的药,主要作用在脾胃,所以调中就包括了行气消胀,另外也有一定的开胃作用,同时还有和降胃气的作用,就是说调中实际上包括了消胀、开胃、止呕三个作用,所以脾胃气滞出现了胀满、食欲降低、恶心呕吐,陈皮都可以使用,加上陈皮比较温和,因此在临床上不问寒热虚实都可以使用。书上在应用第一条中,就举了一些例子说明配伍:有呕吐的,配伍止呕药物;有疼痛的,配伍止痛药物;胀满明显的,配伍消胀药;有热的,配伍清热药;有寒的,配温里药;有虚的,配伍人参、白术这一类的补气健脾药,书上最后谈到异功散。四君子汤是治疗脾气虚的名方,如果同时有气滞胀满,加一点陈皮就叫五味异功散。这味药既行气消胀,又降气和胃,所以称为理气也是可以的。
第二个功效是燥湿,陈皮的燥湿实际上应该针对湿阻中焦,和前面学过的苍术、厚朴是一样的,但我们书上没有单列出湿阻中焦证。我们前面讲苍术、厚朴时讲到了平胃散,平胃散主要的药物就是苍术、厚朴、陈皮,这三味药都能燥湿,用以针对中焦湿浊,其中苍术的燥湿作用强,还能健脾,但是不能行气,湿阻中焦都有气机阻滞,所以加厚朴和陈皮,用以弥补苍术没有行气功效的缺点,所以整个方是用来燥湿行气的,这也可以作为陈皮燥湿行气的一个例子。
另外,陈皮又是一个化痰药,它可以通过行气燥湿,减少脾的生痰,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通过陈皮行气燥湿就不容易生痰,已经生成的痰,往往要停留在肺窍,陈皮又能够祛痰,使肺窍里面的痰容易咳出来,所以它既能够减少痰的产生,又能够祛痰,把这两个功效结合起来,它就是一个燥湿化痰的药,治疗的是湿痰证,湿痰证在我们今后讲化痰药的时候还要详细讲。痰有不同的类型,我们现在只要初步了解陈皮主要适合于湿痰证,二陈汤就是治疗湿痰证的代表方或者基础方,方中的主要药物就是半夏和陈皮就可以了。我们书上把这两个功效结合在一起,强调治疗湿痰或者湿痰咳嗽,这是陈皮的功用情况,严格说就是三个功效,行气、燥湿、化痰,这三个功效互相又有相关性。
青皮
青皮和陈皮来源于同一种植物,陈皮是完全成熟的果皮,是红色的,青皮没有成熟,果皮还是绿的。青皮有两种药材,一种是果实不大,像指头大小,在南方地区,台风来了,暴风雨就把很多幼嫩的果实给吹打掉了,把它捡起来可以做药材用,这种个头就比较小,是圆球状的,这种就叫青皮,包括里面的果瓤一起使用。稍长大一些,长到如乒乓球那么大小,把这个果实摘下来,然后划一个十字切口,把果皮剥成四瓣,去掉果肉,就叫四化青皮,每一个都是像莲花一样的,只不过是剖开成四块,它的果柄部分连在一起,这种质量要好一些。
既然是同一种植物,只不过是采收时间不同,作为药用它们就既有相同的功用,也有不同的功用。青皮和陈皮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这两种药,从药材来说一嫩一老,老的是陈皮,嫩的是青皮。采收的时间不一样,一高一低,这是说作用的部位,陈皮的作用部位偏高,在中焦和上焦,它化痰,作用在肺,另外它行气调中主要是在中焦脾胃;青皮是以疏肝为主,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肝的位置在下焦,所以作用部位要低一些。当然青皮也能作用在中焦,我一开始就说了所有的行气药都可以治疗脾胃气滞证,青皮也不例外,脾胃是相同的,但是脾胃用陈皮的多,作用好;青皮相对而言,脾胃就用的少一些,这是指作用的部位。另外是从作用的强度看,一缓一猛,陈皮比较缓和,比较温和,不容易耗气;青皮相对于陈皮,作用比较峻猛,所以常常称为破气疏肝,是破气药。为了突出这个作用部位、强度,所以说青皮是疏肝破气,也可叫破气疏肝,青皮主要治疗的是肝郁气滞。一般的脾胃气滞,或者胃肠气滞,青皮往往用于症状比较重的,陈皮用于比较轻的,这两个药其实都经常同时使用。我们书上说青皮散结消滞,只不过是饮食积滞的气滞要重一些,所以多用青皮,并加以强调。其实这两个药没有本质的区别,大家就根据那十二个字理解。
佛手
也是柑橘类的一种果实,因为这种果实的尖端产生了一些裂纹,就像佛弯曲的手指一样,主要是用它结的果实尖端的形状来命名的。
因为它也是柑橘类的药,和陈皮气味都大体一样,作用强度介于陈皮和青皮之间,行气的作用优于陈皮,但是没有青皮作用强烈,同时这个药兼有陈皮和青皮的所有功效,陈皮的行气调中、燥湿化痰,青皮的疏肝全都有。但是在有的书上没有写燥湿功效,其实它也是燥湿药,在那些书上的应用中都有“用于咳嗽痰多之证”之语,因本品燥湿化痰之力较为缓和,虽未强调,其实也是燥湿的药,把燥湿作为佛手的功效一点都不错。了解青皮、陈皮之后自然就了解这个药的功用。
因为佛手种植比较困难,产量也低,所以价钱相对比陈皮要高,陈皮是一个副产物,橘本身是一个水果,把里面果肉吃掉了,剩下来的没有什么用,所以价廉物美。佛手里面没有水果,全部作为药用,必须专门种植,因此价格比较高一点,就没有陈皮那么广泛使用,其实如果有这种药材,完全可以代替陈皮来使用。
香橼
是圆球状的,就像葡萄柚的形状和大小,从植物学上来讲,佛手是香橼的变种,是在栽培种植的过程当中发生了变异,香橼前面的拉丁名和佛手的前半部分是相同的,后部分就是表示变种的意思,所以香橼和佛手的功用一模一样,但是香橼比佛手更缓和,因此一般轻证用香橼。香橼和佛手就对照青皮和陈皮作一个了解。
橘核及橘络、橘叶、化橘红
橘核是橘的种子,功用是类似于青皮,都是疏肝的行气药。
橘树的叶就叫做橘叶,也是一个疏肝理气药,也是类似于青皮,只不过是作用较弱而少用。
我们吃过橘子的人都知道,陈皮里面有些白色网络状的纤维,其橘瓣的表面也有这种网络状物,叫橘络,橘络功用类似于陈皮,作用缓和,温燥性很小,用于症状较轻的湿痰和中焦气滞证,临床用得也比较少。
下面有个化橘红,现在是另外一种植物化州柚的果实,把它的皮剥下来入药,这个药的功用类似于陈皮,温燥性比较强一点。
这四种药材当中,化橘红用得比较多,主要用来燥湿化痰。以后可能会在一些方剂里面遇上化红这个药,古代的橘红就是把陈皮里面白的部分用刀刮掉,只用外面红的一层,可是后来没有人再去加工这种药材,所以真正的橘红药材就没有了,就用另外一种柑橘类的化州柚,把它的果皮剥下来,代替古代的化橘红,药材变化了,但功用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