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孩子放学后跟我说了一件事情,一个同学在他眼前挥拳头,都快挨着脸了。我说没打着你吧。他说没有。我说那就没事,可能他跟你闹着玩。孩子听了就生气了,说都好几次了,我都忍无可忍了,我告诉老师了,老师批评他了。我提高嗓门说,他这样你要告诉他:不许对我这样;这点小事你还告诉老师,老师每天得有多少事情忙啊,自己能处理就处理了。其实我是希望他能独立处理这件事情。事实上事情的大小在于他应对事情的能力,如果能够轻松驾驭这件事情,那就是小事,如果驾驭不了那就是大事,同样对于成人也是。能否驾驭在于之前父母的指导和经验积累。
对于孩子之间这类的事情我不太放心上,孩子之间有冲突,摩擦都是避免不了的。有时矛盾就自然而然消失了,有时又因为什么事情两人又和好了,反正是分分合合,吵吵闹闹的。细究起来没完没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增强,跟同学相处的时间越长,孩子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老师也比较重视孩子的安全和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如果现在不引导,不关注,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年龄大了,有可能会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事情。我觉得也应该帮助孩子解决他遇到的难题。也应该完整的关注一件事情的整个过程。
孩子显然对我的回应很不满意,却让他更生气,最后说了一句,早知道不告诉你了。我听了我一时无语。跟孩子聊天就是这样,一不小心就聊进死胡同里了。后来我说,我的意思是自己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这件事情。他说,爸爸跟我讲了个故事,是一个爸爸让他的小孩搬一块石头,对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搬起这块石头,小男孩费了好大的力气也没搬动,跟爸爸说,我搬不动。他爸爸说你还没有求助我。我听完明白了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他这是求助老师。我说那你想尽办法了没有。他大喊,我的办法就是这样,我有我自己的方式。其实让孩子接受的不是大人的想法,是一件事情该如何去解决的方式方法,只不过通过大人来表达出来。或许以后他吃过这方面的苦头,回过头来才明白,哦,原来还是要这样。如果要在孩子面前有所作为确实很考验父母的耐心和智慧。当时他说完这件事情的时候,最关键的一步我没处理好,没有接纳他的情绪。如果换一种方式,我听完,也觉得这个同学太不应该这样做了。跟孩子一起表达对同学的不满,那样他就会好受一些,觉得妈妈真理解他。帮助他宣泄了一部分情绪。那么接下来他就会真正进入这件事情,解决这件事情。不再用情绪来表达,也不再照着他爸爸故事里的来做。正好那天家里的网络断了,我问他爸爸怎么回事,他爸爸让我把路由器关一下,再开开。试了,不行。我又把手机上的网络断掉,重新开一下也不行。后来就打电话让宽带公司的人来检查,说是无线信号不好,路由器坏了。当时差点买个新的。后来他爸爸说,你把电源拔掉,重新插上。结果就这么一下网能连上了。路由器用得时间太长,接触就不太好了,有时就得用这样的办法。我就把这件事情跟他说,如果我试完所有的办法,那么就不用找宽带公司的工作人员来检查了,费了这么大的劲,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孩子听了还比较认同。
昨天问他跟同学的事情怎么解决的。他说,我们成为好朋友了,我跟他说,如果你喜欢我,想跟我做朋友,可以跟我说,但我不喜欢你这种的方式。我听了又惊又喜。这种说话方式确实比我之前说得更让人接受。按我说的方法,可能同学不会再这样,但他们的关系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融洽。
那么这件事情就算结束了,当然让他延伸一下也是最好不过。问:如果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怎么办。他说,那还是用这种方法。其实对于“类似的事情”孩子还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才是做父母应该做的。这样似乎距离对孩子放手还遥遥无期,但现在应该在孩子年龄小的的阶段做到应有的关注。现在的管是为了以后的不管,其实目的不是不管,是放手,现在的用心是为了以后的放心,是为了TA能长成应该长成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