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聊天时,你是否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当聊到某个话题,某个知识点,我们突然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我们在哪看过,当时还保存了,就是一时想不起来,于是乎把手机各种应用翻了个底朝天,还是一头雾水。于是无端的懊恼起来,天也没心思聊了。
据我所知,这种情况大多数人都会遇见,以前我会认为这种情况纯属偶然,并不值得一提,但看过日本作家小山龙介和原尻淳一联手写的《整理的艺术3》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当时的手忙脚乱,其实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如何整理信息。
这本书从头开始告诉我们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如何把获取的信息分门别类,为自己所用,做最有效的输入,再通过整理以及创造性地思考后做出决定,再高效输出,轻松搞定一切。总之太多干货在里面,光是分享的 关于整理的小妙招就八十九个之多,快快学起来吧!
我们都知道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每天睁开眼就有无穷尽的信息涌入我们的视野,手机、广播、电视、电脑以及我们所接触的“见多识广”的人们。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信息大部分都是浮云,只是某些人用来赚流量谋财的垃圾信息。而我们真正用得上的、需要获取的往往却在"灯火阑珊处”,需要我们用心找到并记录下来,为我所用。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主动获取而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这应该很好理解,电脑右下方弹出来的对话框,百分之不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标题文,你点开了,你就被动了,一定要控制住你自己。
当我们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不要顺手收藏,等以后有时间再看。因为信息得来实在太容易,你的以后也许会成“永远”。
如果你看到的是一本书,那么大部分书看完就扔即可。当然前提是你得把这本书中的信息吸收的差不多了,如何吸收呢?方法有很多,例如做思维导图、读书笔记、写书评等等,我目前试过的最有效的,就是写书评。因为这个绞尽脑汁的写作过程是最锻炼人思维能力,任何时候回过头看一眼,都会让人记忆犹新。
如果你是在电脑或者手机上获得的信息,也不要急着收藏,把它们变成你自己的观点,加上你自己的感想,写一篇文章,哪怕几十个字,分享到博客、微博、或者朋友圈里。短短一条更新,记录的是当时的你自己。
用笔记本来手抄信息的都是勤快人,你只需要定期整理笔记本就行,记得用索引标记哦!
如果你是看一段视频资料,那么用1.5倍的播放速度看电视,有利于提高短时间内的信息接收、理解能力,这倒是有些颠覆我的认知了,不过仔细想想,快速浏览确实能够提高我们的专注度,毕竟我们都不想错过什么。
有些需要电脑存储的资料,一定要放在指定的文件夹,收在固定的硬盘里,并做好备份,切忌铺地满桌面都是。
我一个朋友是公司项目经理,他曾跟我说过,看一个员工做事是否有条理性,去看看他的电脑桌面是否整洁就行就行, 如果他需要员工做的事情很需要条理性,他一定会去找那个电脑桌面最干净最整洁的人来完成,通常不会出差。看似是简单的小事,其实藏着你的工作能力。
总之,找到资料很容易,难的是整理和吸收,不管是信息还是人脉,不管是时间还是知识,都是如此。
比如如何管理时间,工作起来一定要列好时间表,超过15分钟的事项都要写进去,别跟着感觉走,瞎忙。提前合理安排下一周的时间,做好日程表,记住不要排的太满哦!还要注意跟工作对象或者工作伙伴的日程表配合。这样你也许会发现时间不仅够用,还能有些富余可以做个小长期计划呢,比如定一个三个月学习计划,读三十本好书等等。
做好以上几点,你仅仅是一个会工作的人,你想再进一步,做一个有创意、有想法的人吗?这又需要在管理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了。
如何找到好创意?注意你的三上、三中、三B:马背上、马桶上、枕头上,散步中、洗澡中、乘车中,洗澡时、睡觉前、坐车时。哈哈哈,总之,不管吃喝拉撒时刻留意你脑子里突如其来的小创意,抓住它们,记下它们。除此之外,还要用上辅助创意的小工具——翻转法、四象限法、九宫格法、拼贴图法等等。
每个人的思维有特定的工具,经常练习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你就能掌握住整理的法门、创意的诀窍,从而做出准确无误的决定。
整理真的是一门艺术,博大精深。吾辈当学而时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