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欣赏完视频《文学的故乡》,跟随视频中的作家迟子建回到了她的故乡——漠河北极村,在冰天雪地中探寻属于她的精神世界。

一直以为迟子建是男性作家,很早之前看过她的作品,但忘了是哪篇,《收获》和《十月》是父亲定了很多年的文学刊物,大概是在这些杂志上看到的吧,看到视频中的迟子建坐在木桌前,仍然保持着手写的习惯,一下子让我想到了上个世纪开放初期那些书籍文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己正年轻,虽然爱好文学但学的是理科,导致对文学方面一些最新的变化不甚了解,那个时候没有网络,获取最新信息的方式很单一,除了报纸就是电视新闻,也很少有文学节目,虽然经常去逛书店,但那个时候的书店还不是开放式柜台,只能隔着玻璃柜台看摆出来的书籍,然后请营业员拿出来翻阅看是否需要购买,这种挑选总是很有限的。

后来,书店开始开放柜台能慢慢挑选了,但县城新华书店的更新很慢,大约正是私人书商开始进入市场的时候,新华书店一度经营困难,仅靠中小学课本支撑下去,要买新书好书,需要去市里大书店去买,那些年,工资很低,一年也添置不了两三件新衣,买书的钱就更是少,有一年县里财政困难,有两个月仅发半月工资,舍不得买很多书,县里的图书馆也关闭了。

前些天晚间出门逛街,看到县城最大的一间私人书店,排面已经不输新华书店,这个书店的老板最初是摆地摊卖旧书出身,曾在他的摊子上买过不少书,后来他开了县里第一家私人书店,主要是买盗版书,因为品种多又便宜,很快点领了市场,那个时候人们普遍工资低,自然顾不得什么盗版不盗版,能少花钱买到喜欢的书才是最重要的,后来,市场管理越来越严格了,对盗版书籍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私人书店也慢慢在转型越来越正规了。

很多年没回老家了,还是很怀念这家书店,就进去转了一圈看有没有书可买,进门左手边是儿童玩具文具类,右侧是中小学区,二楼右侧是绘本区,其他的则没有明显的分区,来书店的大多是带孩子来的,所以,与儿童和中小学有关的区客人不少,其他区则没有很多人,我慢慢转了一圈,有些失望,一是书籍没有分类摆放,不容易挑选,二是我想买的书籍几乎都看不到踪影。

听小弟说,县里新建了很漂亮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图书馆有很大很宽敞的阅览室,很多家长接了孩子放学后家里没人,就把孩子放在图书馆里做作业,等家长下班再来图书馆接了孩子回家,还是很向往的,想着要去图书馆看看。

或许,图书馆是我以后会常去的地方吧,因为中学时期我的理想曾经是当一个图书管理员,那个理想是那么的单纯,就因为自己喜欢读书而买不起很多书,而图书管理员能天天守着书看着书管着书一天到晚与书打交道,这是当时的我感觉最幸福的工作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读书,想到不少陈年旧事。聊做如下记录吧: 九十年代,想想我读书时,家里没钱,小学时也就看些连环画(还比较...
    5b6f03767324阅读 179评论 0 0
  • 藏书一万多,买书自然就是常态。读书多少年,买书也是多少年。 上大学时,读书以租书为主。学校门口的租书摊特别火,同学...
    静静的凌河阅读 270评论 2 3
  • 刷微博,看到一条热门话题#书店不是看书的地方# 话题源自于呼伦贝尔的一个家长发到网上的视频,自己的孩子在“新华书店...
    溦汐阅读 6,500评论 86 124
  • 为了阅读,今年上半年入手了一台kindle,打算狠狠的看书,把买设备的钱给看过来。 我关注了一些微信公众号,免费推...
    长空云剑阅读 352评论 0 3
  • 我始终记得若干年前,七月清凉的早晨,爸爸送我去奥数班,旧南街街口,吃过爽口鲜香的馄饨,坐在那家狭窄的书店门口,捧着...
    Cristal和羞阅读 698评论 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