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爱的教育就是未来
人民日报官博发文:心存善念,心有界限,就是真正的高情商。深以为然。
所谓“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实对于父母来说,面对孩子时我们也需要“高情商”。
01 换位思考,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
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问题,作为父母我们难免会着急,免不了就会做很多“为你好”的事情,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在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女心理师》中,杨紫饰演的贺顿,其中的一位来访者蒋静,就是这样一个被妈妈的“为你好”控制的孩子。
因为父亲的抛弃,妈妈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蒋静身上。为了保证孩子按照自己规划的路线成长,母亲对蒋静严格要求。
小时候逼迫她练琴,练到手指出血,却还对旁人炫耀孩子能坚持,完全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
看到孩子有早恋的苗头,即使看到孩子已经因为被母亲当众发现而难堪,还当众将孩子强行拉走训斥。
一切的控制,让蒋静完全失去了自我。人到30,吃饭、穿衣、交友,方方面面依然活在母亲的安排下。
思想行动上的不自由,无法诉说,就只能通过身体来反抗,蒋静患上了严重的暴饮暴食和催吐,情绪极其不稳定。
其实这个过程中,如果蒋静妈妈能够换位思考,把孩子当做和自己一样的独立个体,站在孩子的角度将心比心的反思自己的做法,其实完全能够看到自己给孩子的压力。
如果没有对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尊重,父母的为孩子好,很容易就成为了对孩子人生的干涉。
而孩子为了争取自己人生的自主权,就只能要么在行为上极端的叛逆,要么像蒋静一样压抑到极致而爆发。
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
在这份爱里,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换位思考,把他当做独立的个体,其实反而亲子关系会更好,对孩子也会有更积极的影响。
02 稳定情绪,才能更好的处理问题
拿破仑曾说:能控制住自己情绪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更加伟大。
作为父母也一样,只有我们稳定了自己的情绪,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处理问题。
在达达老师的《家庭教育共读会》中提到过一个案例:
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说,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抗挫能力特别差,遇到一点点问题就容易放弃,做不好事情就会发脾气。因为孩子的表现,妈妈特别担心。
而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其实孩子妈妈本人就是个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记得一次孩子主动帮忙洗碗,可没想到却把碗摔碎了。看到这样的情况,妈妈就发火了,说:你怎么连这点事都做不好,就知道添乱……
面对摔碎的碗,孩子内心远比妈妈更愧疚,这种时候其实非常需要父母的安慰。但妈妈却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只知道发泄自己的不满。
很多时候,只要父母能够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做到认真去倾听孩子,孩子自己就会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正面管教》中有一个故事,作者的女儿有一次突然说:自己打算聚会时一醉方休。
作者内心很紧张,却还是平静的问孩子:跟我说说看,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呢?
在作者的鼓励下,女儿说出了理由,因为感觉其他人喝酒之后很开心。
在作者一层层的引导下,女儿最终自己认识到,喝酒其实是不好的事情,朋友们正是因为她不喝酒而佩服她。女儿最终自己就打消了喝酒的念头。
情绪稳定是前提,但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倾听就是很好的手段。
面对孩子“喝酒”这样的无理要求,父母需要有“开明的思想”和“豁达的心胸”,这样才能够倾听到真相,即使父母会不喜欢听到的事。
所以倾听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倾诉环境,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们也要相信孩子的判断力,也许在这样的沟通中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所以对于父母,只有当我们自己拥有了稳定的情绪,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的需要,帮助孩子更好的处理问题。
03 好好说话,引导而不是伤害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话:我们说话的语气往往能最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态度。
所以对孩子好好说话,与其说重点是让孩子理解我们话里的意思,不如说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说话时的态度。
当我们的话中带着抱怨、指责、威胁、挖苦时,其实对孩子已经是一种惩罚了。
其实一句话同样可以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比如:过来,我们来看看这道题怎么解。当我们用不同的状态去读时,给孩子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即使同样的一句话,我们不同的态度,孩子也会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反应。
你平静,孩子也能理智的和你真诚沟通;你压抑怒火,孩子自然会想方设法逃避即将面对的惩罚,不断给自己找借口。
曾听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想帮母亲做顿饭,所以偷偷溜进了厨房。
没想到点了火之后,因为准备食材就忘记了这件事,差点引发火灾。奶奶正要严厉批评孩子。
这时候孩子妈妈回来了,就转而和妈妈控诉孩子的做法,这期间孩子就一直很紧张的低着头站在厨房门口。
妈妈看到孩子因为第一次做饭身上很狼狈,首先带孩子去清理了,在洗手时就温柔地问孩子:你很想独立给妈妈做一次饭对吧?孩子只是点点头,继续洗手。
妈妈继续说,你也没想到会弄出火灾来,现在感到又沮丧又害怕吧。你的好心没被理解,反而被奶奶骂了,特别委屈对不对。
而孩子立马就委屈的大哭起来。
当孩子冷静之后,妈妈认真感谢了孩子,然后和孩子道歉说,你很努力想要为大家做顿饭,但妈妈却没有教过你厨房的知识,这是妈妈的失职,妈妈对不起你。
没想到这时候,孩子自己就说:妈妈是我不好,我其实可以先问问奶奶怎么做。
处理了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问题,接下来父母的引导其实更顺理成章。
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父母的情绪稳定是前提,但对于孩子,父母更重要的责任,其实是要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这中间,其实好好说话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对孩子好好说话,帮助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孩子才能更认真的接受父母的建议。
“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情商”的父母,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原文部分内容来自达达老师《家庭教育共读会》的分享
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爱的教育就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