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论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 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哥俩先后出国前往周国考察。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是古代贤人典范,孔子评价他们“求仁得仁,又何怨”。
伯夷、叔齐两兄弟不记旧怨,因此内心对别人的怨恨也少。这句论语,孔子在教我们,一个人怎么能够不生怨恨,放下旧怨,放下纠结 。
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个人心生怨恨呢?一定是对方做的事说的话让我们受伤了,引发了我们心底或者潜意识里的痛苦、伤心等情绪。我们无法原谅的其实并不是那个人或那件事,而是因为他们而产生的情绪。我们不愿意为内在的情绪负责,更不愿意去感受他们,我们就去怨恨,责怪那些为我们招来这些情绪的人。有些人的怨恨不止于此,甚至转嫁情绪,迁怒别人。
我们父母有时候教育孩子时,看到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看到孩子计算错误,就会忍不住发脾气,产生情绪。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和平相处,感受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情绪。不是孩子的行为让我们产生情绪,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衍生出我们不想承受的各种情绪,我们用愤怒来逃避我们的难受。我们进入了二元对立,把自己割裂了。其实,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所有外在的人和事都是我们的镜像,映照着我们内心的世界。我们应该学习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转心向内,与自己和解,活好每一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