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因想着5:00得参加共读,提前起床做完早课,整理好状态等待此次共读的开始。说实在的,这是自己第一次参加共读活动,对整个流程一点都不清楚,给自己的目标就是跟上大家的节奏,不要掉队。在看完同伴们关于今天共读高质量分享之后,我在想着自己该怎么写呢?貌似脑袋里没有那么多现有套路,先不管写得好不好,就把自己的收获、思考先记录下来,有不足的有留着再改吧!允许自己先做起来,别先想着好或不好。
【学习如何做决策】
第一天的导读,永澄老师用他做共读这件事现场讲解了他是如何做决策的,听完这部分我觉得自己在今后遇到需要做决策时,拿出来对照一下就能做出自己的不会反复纠结的决策。
依据一:是否有助于加深自我的认知深度?
我的理解:在做一件事之前,你得思考这件事做完之后对个人的认知深度是否有所帮助?
依据二:是否在自己的能力圈
我的理解:如果在能力圈范围内的事就想办法用高标准做好,用别人听得明白的方式教会别人(永澄老师有用到降维这个词)
依据三:是否有复利产生?
我的理解:在决定一件事的时候,它能带来的收获是否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叠加?本次共读的复利在于通过阅读提高理解力。之前我一直被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所困扰不够,所以对于这一点我特别想知道具体是怎么做到的。
依据四:是否符合每做一次边际成本递减?
我的理解:每次阅读的时候是否会越来越容易?自我认知水平是否达到了与作者同一高度上?对于自己的实际生活有没有直接的帮助?经典的书带来的收益是以一当百的,精读经典带来的收益符合这个原则。
依据五:是否是正向黑天鹅高发地?
我的理解:要做高概率正确的事,去往信息不重叠性多的地方,即减少同质性收集足够多的信息,让自己跳出原有的思维局限和认知高度,一般情况下,运气是随机出现的,当遇见更多的可能时,随机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加许多。
通过以上五个决策依据,自己在今后的决策中就可以用起来,比如说参加这次共读我选择什么样的标准来完成呢?采取自己的最高标准参与整个共读活动就是在做一件高概率正确的事,它符合边际成本递减原则,绝对能产生复利,扩大自己的能力圈,自我认知的深度必须加深。
【存量和增量】
在听关于两个词的解读中,我最受冲击的是:用存量就是离死不远了,例如中年价值感缺失。如何才能处于增量的状态里呢?
1、每天花至少两个小时阅读,增加输入端的摄入;
2、重要不紧急的事,要安排时间每天做,积累内心秩序感,形成势能积累;
3、每天进行思考、反思,并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最后,关于本次共读如何才算完成,按自己最高的标准来执行,读完之后看成果,成果的多少是检验的最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