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有在工作时听一些书的习惯,每天都有新收获,收获之后发现,生活中处处可见其踪迹。
这种事事有惊喜的体验很棒,虽然很早以前也有过类似的大量阅读书之后的感受,但时隔多年,收获知识的快乐依然妙不可言。
室友也是个善于学习和反思的人,这让我分享同时又获得了一份收获,时常聊到忘了时间,当然获取到了更多更有意义的信息。例如今天她随口提到我熬夜学习影响身体,是否要考虑调整任务量,更合理规划等等。她的话立马让我想到说今天听书听的一个知识点,所谓的舒适区和拉伸区。
这个道理是指由于人现如今进化出了原始脑和理智脑,但理智脑出现时间非常短,所以思考的时候不容易占上风,而导致人更容易趋于追求以前原始环境下,保持体力精力,以对抗外界环境变化:也就是爱追求安逸的原始思维。外加人总是喜欢快速看到成效,急于求成(例如刷手机视频,快速看到新东西并且收到结果这个过程就让大脑很爽,因为不用费脑,这当中依然有原始脑的影响),而选择一开始时大量投入,想迅速看到成效,而结果却可能是坚持不了多久而放弃,最后什么也没做成,陷入到不断失败,不断受挫的循环中,郁郁终身。然而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
那么书中提到的解决的方法就是,舒适区在原始脑的作用下是最不需要思考,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存在,拉伸区就是在舒适区之上去努力够着的区域,在这个范围内去合理拆解和习惯做想要完成的事,长期形成了这样的习惯之后,就能更好地扩大舒适区和拉伸区,做成更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当然道理简单,要做确实另一回事,这其实就涉及到其他知识点了,如何形成习惯等等。
我把我的思考分享给了室友之后,她又提到了她看到类似理论的书和文章,我又联想到了我的一些感受与记忆,这让我们相互打通了很多东西,而实际上会发现,具体学科的知识的知识其实是一样的内核,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一切都围绕着人进行研究,归根结底都是基于人,所以很多道理都是非常相似的,只是在不同学科当中拥有着不同的外衣和学术上的表达包装,这可能也是哲学的定义:为什么说是一切具体科学的总和了。
知识之间的打通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去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