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同撰写《红楼梦》之外证(二)“铁函藏日月”

早在康熙三十年(1691),钱光夔(kuí)就在诗中透露出万斯同撰写《石头记》之消息。

钱光夔(1632—1706),清初诗人,号欧舫,字龙友,康熙贡生,安徽枞(zōng)阳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八月,直隶乡试落第,随后浪迹广东。康熙三十年(1691),钱光夔在广东写有寄怀万斯同诗二首(钱光夔《客燕诗存》附《欧舫粤吟·寄怀京师诸旧游·万季野先生》)。

   其一

京国交游满,倾心独此翁。

坦怀争雪净,特论耻雷同。

上相频虚左,诸儒待折中。

两年灯火共,前史费磨砻。

“虚左”,空着左边的位置;古代以左为尊,虚左表示对宾客的尊敬。“磨砻(mó lóng)”,切磋。

从此诗可以看出,钱光夔与万斯同相交甚深。

   其 二

三百年来事,唯君独擅家。

铁函藏日月,金匮借烟霞。

道在文章重,书成岁月赊。

寄声鸿雁断,翘首望京华。

“铁函”,包裹舍利子的铁盒子,又叫舍利函。“金匮”,铜制的柜,古时用以收藏文献或文物,亦作“金柜”“金鐀”。“赊”,长,久。

“三百年来事,唯君独擅家。”

所谓“三百年来事”,指明朝历史。清初学者潘耒在《赠万充宗(斯同六兄斯大)》一诗中赞万斯同道:“季弟(指万斯同)精史学,近代尤多闻。洪永迄末造,典章暨人文。细大能默识,有触如倾盆。此学足名世,海内无其伦。”“洪永”,洪武、永乐。“迄”,到,至。“末造”,犹末世,指朝代末期。

“铁函藏日月,金匮借烟霞。”

己卯本第三十八回有脂批云:“看他忽用贾母数语,闲闲又补出此书之前似已有一部《十二钗》的一般,令人遥忆不能一见,余则将欲补出枕霞阁中十二钗来,岂不又添一部新书?”“己卯”即康熙三十八年(1699)。

万斯同后来还真补出了“枕霞阁十二钗”,即《宋季忠义录》(参见《石头真言》第三十八回)。万斯同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四月去世前三年,先后完成了《南宋六陵遗事》《庚申君遗事》和《宋季忠义录》这三部史书。

据王士祯《香祖笔记》:《宋季忠义录》12卷,根据正史、方志、墓志、群书材料辑成。第一卷辑载恭帝、端宗、末帝本纪和陈仲微《二王始末》;第二卷至第十二卷,辑载从江万里、文天祥而下至刘辰翁,共406人,“皆向来纪载所未备也” 。

《宋季忠义录》重点辑录了宋末元初遗民隐士郑思肖等人。郑思肖,福建延平人,原名不可考,宋亡后改名“思肖”(“思趙”),又号“所南”“忆翁”,以表思宋之意。他隐居在苏州承天寺,终身不娶,时时向南恸哭。后作《心史》一书,沉于寺中古井。四百余年后,崇祯戊寅(崇祯十一年,1638)仲冬,寺僧疏浚古井,其书始出,外书“大宋铁函经”。铁函重匮(柜),锢以墓炭,开启视之,纸墨如新。《心史》是一本用血和泪写成的书,其中有大量痛恨异族统治的爱国诗文;其末“大义略叙”篇,记载了元军灭亡南宋的血泪过程。顾炎武称《心史》为“奇书”。(姚范《援鹑堂笔记》)

“铁函心史”,是清初明遗民笔下最常见的历史典故和思想符号。从这个背景出发,便可知“铁函藏日月,金匮借烟霞”之寓意。所谓“日月”显然隐着一个“明”字;所谓“金”则隐清朝(后金),所谓“金匮”代指清初官修《明史》之文献资料。所以所谓“铁函藏日月,金匮借烟霞”,是指万斯同利用《明史》馆之文献资料,私撰“南明史”,即《石头记》。所谓“铁函藏日月”,是将反文“南明史”之《石头记》比作“铁函心史”。

“道在文章重,书成岁月赊。”

修史之“道”在“事信”;下句谓《石头记》已写了很久,且尚未完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