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8日中午,我来到海南省博物馆,参观了这里以“南溟奇甸”为主题的展览。这四个字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的《劳海南卫指挥敕》,敕文以“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方数千里”形容当时的琼州。后来,理学名臣丘濬依此作《南溟奇甸赋》,让“南溟奇甸”成为了海南的代称——
海南省博物馆位于海口市东郊的国兴大道南侧,坐南朝北,气势恢宏。这座博物馆筹建于1984年,2008年11月15日一期建成开馆,2017年5月18日二期全面开馆。博物馆建筑突出“浮游之岛”的设计理念,由三条洁白的矩形平行展开,漂浮在水池中,像海南岛一样。
这里的展览由三大基本陈列组成,包括以“南溟泛舸”为主题的南海海洋文明陈列、以“方外封疆”为主题的海南历史陈列和以“仙凡之间”为主的海南风情陈列。
1、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
这是海南省博物馆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最能展现海南历史文化特色的展厅,灿烂的南海海洋文明史诗就此展开,全方位地展示了南海的水下文化遗产,彰显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1996年,当地渔民在南海西沙群岛的华光礁内侧,偶然发现了一艘南宋中期沉没的贸易商船。它从福建泉州启航,驶向东南亚地区时,途径南海,触礁沉没。随后,沉船上的文物多次遭到盗掘。
2007年3月至5月和2008年11月至12月,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海南省文体厅文管办联合,调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组建西沙群岛水下考古工作队,实施西沙群岛“华光礁1号”南宋沉船遗址发掘项目,成为中国首次大规模远海水下考古发掘,总共发掘出水上万件精美的南宋瓷器。
考古者清理出水文物
出水瓷器
青釉执壶
2、方外封疆:海南历史陈列
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包括海南岛、南海诸岛和广阔的海域。作为天然屏障的琼州海峡,使海南岛孤悬海外,跟北面的大陆分开。但是,这里的历史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彼此联系,不可分割。
1992年至1993年,在三亚市东北荔枝沟镇落笔村东侧的一座天然石灰岩洞穴内,出土人牙化石和较多的石器、骨角器、哺乳动物化石和贝类遗骸等。这处遗址距今约10000年,不仅是海南省已发现时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端的一处遗址。
1986年,在东方市四更镇荣村西北侧的昌化江二级台地上,发现灶、柱洞、灰坑、瓮棺墓等遗迹,以及石器、陶器、瓷器、铁器、骨角器等遗物,涵盖新石器时代晚期(春秋早期)、东汉早期、南朝晚期等几个阶段。它们的文化间隔时间很长,各个阶段的衔接上有缺环,缺乏自身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原始人生活场景
石器
骨器
陶器
在战国时期以前,海南岛地处荒服外,为百越的骆越之地;秦朝统一全国之后,海南岛为象郡外徼;两汉时期,朝廷先后两次派遣伏波将军来海南岛,设置珠崖和儋耳两郡,正式归入汉朝的版图。
三国时期,吴主复征朱崖,归属吴国交州;隋灭南朝,冼夫人率领部族归附,请求设置崖州,重归中央管辖;唐朝时期,建置完善,以崖州都督府辖诸州县。从此以后,海南岛被称为“琼”,南部的振州(三亚)管辖西南至大海千里。
明洪武二年(1369),设置琼州府,加强了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开发,大量移民带来了先进文化和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清朝末期,海南岛人下南洋,在异地艰苦创业,奋发进取,融合中西。
苏东坡
海口市金牛岭明墓出土陶俑
海瑞
吴陞巡海
3、仙凡之间:海南风情陈列
这个展览通过各种文物和史料,配合众多的场景、模型、雕塑、绘画、视频、动画、观众互动触屏等多种展示手段,让大家了解海南岛独特的火山文化、南洋骑楼、黎族织锦、苗族文绣。同时,带领观众纵观海南岛,领略本土文化的厚重、移民文化的豁达、水上生活的奇特、陆地生活的平实。
海南岛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千百年来,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不同的民族,在这座热带海岛的摇篮中,不断地汇集、融合、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的海岛文化。从海南岛的北部和中部,延绵至南部的天涯海角,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开采火山石
南洋骑楼
石狗
服饰
参观完海南省博物馆,准备离开这里的时候,在文创产品店的门口,我看到一位可爱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做“南溟子”,乃海南省博物馆发布的原创自主IP品牌和形象代言人。
南溟,指南海,也代表海南。南溟子的人物造型为海南童子形象,着重展示了海南岛童子的道骨仙风,头盘道士髻,插以黎族骨簪,身体着黎锦,脚穿蕉叶屐。
历史上,因为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所以海南岛孤悬海外,外界对此岛并不了解。作为历史文化的小精灵,南溟子带领大家一起探索南海文明和海南文化。
海博堂
南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