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先拒绝自己


时间少?读精华这一段就够了!

如果我可以,你也能做到!

不要在别人没有拒绝自己前,自己先拒绝了自己。如果别人对你的要求“不”,不妨多问他们一句“为什么?”

可能,你被拒绝的原因,只是因为他的“后院有狗”。

如果你有时间,愿意了解我更多的感悟,请接着往下读。

1

躺在地上午睡,被地暖烫醒的我,迷瞪瞪地看着周围,听着不远的客厅里,传来孩子自言自语玩玩具的声音。

随手操起旁边的手机,打开几个TED演讲来看。其中一个看到一半时,眼泪,就那么不期然地落了下来。

这个只为了清醒头脑、好让我找回注意力看书,最后引发泪崩的TED演讲,叫《被拒100天》。

2

6岁时,在北京上一年级的蒋甲,在老师希望孩子们收到礼物的同时学会表扬的良好发心中,经历了一生中第一次众目睽睽下的“被拒绝”。

全班40个同学,每个被别人表扬的同学都可以上前领取一份老师准备的礼物,直到,剩下3个始终没被表扬的同学(其中一个是他自己)。感受到一万点伤害和拒绝的蒋甲,暗下决心:死也不要再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别人拒绝。

14岁的他,在比尔.盖茨到北京演讲时备受鼓舞,甚至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要在25岁时开一家世界第一的软件公司,收购微软。

图片来源:TED演讲《被拒100天》截屏

14岁被比尔.盖茨点燃的雄心壮志,也未能让他摆脱6岁被拒绝的阴影。这阴影面积,大到了在他30岁创业被投资人拒绝时,几乎想当场放弃。

幸运的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偶像:“他们被拒绝时,会放弃吗?”

他开始主动寻求出路,试图走出害怕被拒的梦魇。最终,他下定决心去“找拒绝100次”。

一次,两次,都失败了。

第三次,他在一个多纳圈店收获了第一个“Yes”(上传到YouTube后,获得了百万计的点击)。

这个来之不易的“Yes”,亲不妨自己到网上找,来看一下他自己怎么说,又如何改变了他之后的生活的。

此后,他一次次回顾被拒的视频,总结经验教训。完成了100次“被拒经验”,成功走上了TED的演讲台,分享自己的经验。

3

看完视频后,我回想自己为何而哭。

因为,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想起了自己一些拒绝的经历。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被别人拒绝。而是,每次想到可能遭受拒绝时,不等别人拒绝,自己就先拒绝了自己。

一次在法国文化交流中心的休闲区,看到一个老外。不知为何,突然心里就很想去问问他,向他了解到中国的经历,想法,感受。

最后,我根本就没有开口的机会。

在开口之前,我已经把自己批的体无完肤:“你的法语水平,根本就不足以应付这么复杂的谈话好吗?哪怕是英语交流,你怎么知道别人不会拿你当神经病?快打消这个想法,该干嘛干嘛!”

都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对自己拒绝。我以为自己早已习惯。

看到《被拒100天》,我才懂,这根本就不曾习惯,却又不得不“被习惯”的压抑,在看到别人有类似遭遇能做到努力抗争时,激起的反弹何其强烈。

已然记不清是什么造就了自己的怕被拒绝,也许是一次重大不愿被回想的拒绝,也许是日积月累被拒绝的结果。所以,当猜测对方可能拒绝自己的时候,就自己先关闭心门,拒绝别人、也拒绝自己。

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4

人生的转变,可能就在一念间。如果有些事情真的走不出去,不妨换个角度想一下:“我经历的这些,我的偶像经历的时候会怎么处理?”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蒋甲14岁时写给父母的那封信。信中,详细描述了11年后的自己,会成为什么,而在此期间,自己会做些什么去实现这个目标。

尽管,蒋甲最后,如我们所知,未能如自己所愿收购微软,但是,并不影响他沿着一定的轨迹去努力,最后拥有杜克大学MBA学位和杨百翰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这是一封写给父母的信,描述的是11年后的自己。与很多牛人倡导的写一封《给5年后自己的信》的套路何其类似。目标写的越详细、具体,就越有可能实现。

5

总结总结:

1. 说来玄乎,可是转念真的会带来行为和思想的改变。

2. 给自己一个目标并描述出来,画面感越强越好。

3. 充足的准备和认真的回顾反思,永远都不多余。

我是“牛牛的Annie”。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谢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