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不发微文了,最害怕的就是突然有人问起:“为何许久未更?”我不知如何作答,心里真切明白,“忙”或者“累”都是借口。真相其实是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入不敷出”罢了,双手搭在键盘上,却不知道该输出些什么。
想要讲些有趣的故事,或者一些真诚的话语。脑海里面浮现的素材却都不尽人意,上不得台面。渐渐的,连登录微信公众号都变得困难起来,也不知自己究竟是不敢面对什么。
昨日再次思考“生活的意义”,猛地意识到,如果很多事情根本没有“所谓的意义”,一切反而变得简单起来:我可以肆意地写些简单的文字,你也可以选择看或者不看,彼此都不必刻意追求什么,享受着“写作”和“阅览”本身带来的片刻安宁。
原本日常生活最好的状态就是不刻意——不刻意自我表现,也不刻意淡泊名利;不刻意迎合,也不刻意狂狷;不刻意追逐流行,也不刻意卓尔不群。
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刻意。那些“刻意”仿佛一道道枷锁,生生地套在脖子上,让原本轻松的事情也变得沉重起来。
我有一个闺蜜,非常优秀上进。每当我向她安利一些电影或者书籍,她总要问我:你看这些有什么收获?甚至更加直白:看这个有什么用?每当此刻,我便没有了继续安利她的欲望。
收获什么东西才算是有所收获呢?“有用”或者“无用”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实在难以回应。我只想反问一句:为什么一定要有什么用呢!?
我其实又是真心理解她的,她希望可以借助电影或者书籍扩宽一下自己的眼界,亦或是从中获取一些人生的感悟,林林种种,皆可谓“收获”。只是这样的“刻意”实在是有损电影和书籍本身的美感和韵味的,如果安利的前提是回答清楚这些问题,不如直接转发一个影评或者读后感来得更便捷一些。
少一些“刻意”的追求,生活并不会失去支撑。生而为人,我们的“感受”本身便是灵气满满力量十足的东西,这是我们对生活最直观和真实的反馈,值得予以重视和尊重。
也正是一些片刻的感受让我在今日的午休和撰文之间选择了后者,我想要写些什么,不为任何。
此刻的我,志得意满,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