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后,公司组织了一次全员素质培训,最后一堂课是音乐鉴赏课——《走进音乐的世界》,授课讲师周海宏教授,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内容是音乐审美观念、普及音乐理论与实践问题、艺术的底线等等。我一看课程表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哪里听得懂呢?最后一堂课要不是必须签到就打算不去了。但是这一去一上午也就没离开过教室一步。
周教授上来就讲“我了解大家对这堂课的感受,大部分人一听有教授来讲音乐,还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那感觉必须是这个真高雅,可就是听不懂啊,所以我们第一部分先来说一说懂与不懂的问题,我的观点是——音乐何需懂?”这个论点一抛出,现场真是一片哗然。周教授讲了小时候弹奏“高山流水”时,被人追着问哪一段是高山?哪一段是流水?最后因为答不上来被指责为是“牛”在弹琴,于是搞懂音乐就成了他一生的追求,然后经过多年的研究,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音乐就是音乐,音乐给你带来的是快乐、舒心、轻松的这些感觉,这难道还不够吗?为什么还要非要去了解音乐的背景、人物、文化、内涵、时间、意义?为什么还要去了解创作时的感觉,创作时的情绪,创作时的环境……这些和你有什么关系?和你欣赏音乐又有多大关系?
因为“懂与不懂”的问题,90%的人被挡在了音乐世界之外;然后在进来的人中,又有90%的人因为“懂不懂”的问题被推了出去;只剩下百分之一的人,还在为“懂不懂”的问题而苦恼着。于是,他强烈的呼吁不要再去搞什么懂与不懂的事情,去放心的欣赏音乐就行了,只要音乐让你听得舒服,只要音乐能让你感到静心,只要音乐能让你缓解压力,这些就足够了。音乐何需懂?!非要拿音符去对照字符的人全是被这个时代的教育耽误的一批老学究,这样的思维已经害了现代的一批人,不能让孩子再被害下去了,所以传播“音乐何需懂”的理论誓在必行,要让更多的人走进音乐的大门。
因为听不懂,所以很多人逐渐远离了音乐。但是听不懂的产生原因呢?是多年学院式、分数式教育带来的结果,它要求你把一切都要搞懂,否则你就是没学好。具体懂什么呢?懂背景、懂人物、懂文化、懂内涵、懂逻辑,大致来说,就是你每次听音乐你得写一份关于音乐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的汇报,这才是懂,这才是会。
讲完“音乐何需懂”,我有一种豁然开朗、如释重负的感受,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听!同时,我又有一种信心满满的感觉,因为我发现拆书帮的读书理论又在另一个层面得到了验证。我们来看拆书帮镇帮之宝《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是如何说的。
初级学习者对学习的理解更多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层面,要么记住,要么归纳大意,从而造就了大批初级学习者。对此,中国的教育方式难辞其咎。我们教育的情况是:学英语,背课文;学语文,归纳中心思想;学数学,背公式,做一些跟应用完全无关的“应用题”,例如,上边开着水龙头,下边开着放水管,请问多长时间水池能满。中学之后的情况是:任何学习都是为了考试,学生专注于钻研考题,为了通过考试,拿学会,换个毕业证。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学生抱怨毕业即失业,抱怨大学生的工资没有体力劳动者高;企业抱怨招不到能做事的人。�O�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读书人也是这样的情况啊。因为“读不懂”的问题,90%的人被挡在了读书世界之外;然后在进来的人中,又有90%的人因为“读不懂”的问题被推了出去;只剩下百分之一的人,还在为“读懂读不懂”的问题而苦恼着。而这个所谓的懂和周教授讲的关于音乐的懂那是何其的相似啊。那些懂都是分数教育下的要求,与现代职场人的对读书的需求差别相去何止千里?
正在央视热播的《老中医》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大夫给一名患者开药方需要一种药引,患者总在问为什么,大夫讲了半天患者还是不懂,最后大夫说我给你开药是用来治你的病的,药引是其中的一部分,你照着煎药服药病就会好,你为什么一定要知道每一份药的原理呢?上千年的医书传承我可以讲给你听,但是你来我这里,是想拜师成为一名大夫还是想马上治好你的病呢?患者听完,扭头去找药引去了。
读书就象是看病,以前我们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这个结构我得搞明白,那个逻辑我得搞清楚,作者的背景我要学学,时代的情况我得看看,一本书所有的内容象侦探一样查个底掉,这才是懂,这才是会,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读书到底是为照着写一本,还是从中找到自己有用的知识,还是背过书中的一切去参加考试?我们从一开始就陷入到了分数教育中的陷阱中,把学院式学习用到了职场学习中。
学院式学习是为了考试、为了高分、为了证书,而职场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就象是看病一样,解决了问题就行,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没有那么长的背景线?逻辑关系对你没用,人物性属与你关系不大,作者经历和你无关,你也不用整理中心思想,你找到你需要的知识就是成功。
这样的道理其实一点也不困难,为什么大多数人想不明白呢?想不到要改变呢?因为人是有惯性的,从小告诉你要背书总结书,但是从来没有告诉你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可以改变,也不是说老师们不想告诉你,是他们也不知道。有一本经典书叫《卓越的管理者》,你去看看序,会发现其中一篇某大学校长写的序,洋洋洒洒七八页,把文章的章节重点、各篇逻辑、作者思路等等交待详详细细,简直就是一个缩写本,这是典型的学院派读书法。现在,你明白了吧,你不要埋怨老师们为什么不告诉你入职场后读书方式要改变,因为他们自己至今还在这样读书呢。
当然了,我们也并不是说学院式学习从此没有市场,由于应试教育在中国会长期存在,所以这种方法在学生群体中还将长期存在,对于谋求考证、考级的职场人也会长期存在,因为不这样办,你考试会不过。我们现在说的是职场人在谋求解决问题和能力提升时,要避免“初级学习者”的模式,更多的应该是成为一个高级学习者。
高级学习者在阅读中常常提问,可能是追问读到的信息,也可能是追问自己过去的理念。然后高级学习者会思考这些信息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他会搜索和对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并且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他还会思考和规划怎样用这些新知识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我有一个朋友,在天猫上买了一本书,叫《写作的技巧》,当时感觉这本书挺重要,肯定有用,从网上下单买了下来,到手后趁着热闹看了一小时,然后扔到了一半接孩子去了。一周过去了,书还在那里。有时候想再看,发现之前的都记不住了,从头再看,又觉得麻烦,那就放放吧,这一放就又是一周。直到前天和我吃饭时听我讲起拆书法,赶紧问我“我这本书下一步该咋办?”我问他,最近遇到的最大一次关于写作的麻烦是什么?他想了想,是一个多月上次给领导写讲话稿,写了半天领导不满意,改了十多稿才搞定。我又问,书上有没有关于写讲话稿的内容。他说肯定有,见过的,当时还想直接去看这一章,后来觉得书不能这么看,才从头看的。我说行了,今晚回去把上次写稿问题列出来,然后直接翻到那一页去看,别的内容先扔一边,明天晚上告诉我读的效果就行。
结果呢,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兴冲冲的给我打电话,说真有效啊,我列完了问题,打开那一章一看,一大半问题和书上讲的解决方法是符合的,越看越来劲,越看越兴奋,一直看到一点半,要不是因为今天要上班就一口气看下去了。这书没白买!
分析一下我的朋友从读不下去到停不下来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之前看不下去,因为采取的是初级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从头看,从作者的起源开始看,追求看完、追求记住,结果看得是一塌糊涂,完全放弃。之后呢?采取了高级学习者的学习方法。
首先,我和他一起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过去遇到过什么?这就是写讲话稿不成功的经验;第二步,思考了书中有哪些知识与这个经验有关,找到了书中这部分章节;最后将知识与经验进行了对照呼应,虽然不是百分百的符合,但是一大半的相符这就足够了,就算是只有百分之十相符,他也能读下去了
所以我们说,作为职场人,作为成人,你现在正确的做法是:知识结合你过去的经验,结合你现在的需要。而不是象一个学习那样去记笔记、摘重点、找逻辑,搅尽脑汁的最后总结一个作者的思维导图来,然后呢,就没什么然后了。这种读法害了上千万乃至上亿的中国职场读者。
你需要改变,而这个改变并不困难,只要你明白什么作为一个职场人、一个成年人到底读书是用来干什么的就可以了。你曾经所谓的懂也不是真正的懂,那只是一个蒙蔽了你双眼的一个儿时的幻象,因为“懂”不是目的,用才是终点。
祝你从此真正明白这个理——读书何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