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一篇议论文比作一栋楼房,论点便是建筑这座楼房的施工蓝图。论点的针对性是否明确,措辞是否严谨,位置是否妥当,都将影响到整篇文章的议论质量。写作议论文时,应该如何绘制这幅“蓝图”,使其既能统领全文的分析论证,又能画龙点睛地凸显核心意义呢?其理论根基为“缘事而发,重在点睛”。具体而言,方法有五:
一、以论点为题,直陈己见
常规状态下,议论文的题目,要么采用论题式,要么采用论点式。论题式命题,思考余地大,但观点容易出现偏离;论点式命题,直陈观点,表明态度,有利于紧扣核心意义选择论据,组织论证。初中阶段学习过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几篇课文,题目都是全文论证的中心论点。借题目亮明中心论点时,语言必须简洁有力。就语法构成看,宜多用主谓短语、动宾短语等。名词性的并列短语、偏正短语,都不能用来表达中心论点。需要强调的是,设置于正文中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虽也需要同样的语法结构形式,较之以作为文章题目的中心论点,语言则可以稍微丰富些。
二、以论点开头,统领全文
写作论题式议论文时,绝大多数人偏好于第一段中亮出中心论点。一种方法是独语成段,全段就这一个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如吴晗《谈骨气》,第一段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另一种方法是先作必要的铺垫,再亮出中心论点。如苏洵《六国论》,先从否定角度强调“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然后才指明“弊在赂秦”。再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先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进行比兴,再亮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点。使用后一种方法时,切忌卖弄。用作导引的话语,要贴近生活,能够和论点构成类比、对比或兴起的关系。
三、从现象切入,中途点题
时评、杂文类的议论文,需先引现象,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而得出结论,亮出中心论点。此类文章的结构,多为“引——议——联——结”四部分。中心论点的获得,一定要建立在对现象合情合理地分析解剖的前提之上,决不能强加观点。例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是先从“送去主义”的若干现象入手,分析其危害,提出应该“拿来”的主张。然后结合对“送来”的剖析,最终亮出“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的中心论点。此种论点提出的方法,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四、以论点收拢,卒章显志
有少量议论文,摆出现象后,层层剖析,步步引向深入,直至结尾时,才提炼出中心论点。这样的写法,犹如层层剥茧,亦如图穷匕见,往往能起到震撼和警醒的效果。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便是采用此法。这篇文章,先由现象分析引入,得出“失掉他信力”的结论。然后,又提炼出“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的结论。最后,变换角度,正面设例,形成自己的观点:“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五、分论点阐释,化整为零
有些议论文,摆出中心论点后,再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有的议论文,则只设置分论点,并不形成中心论点。前者在结构上呈现为总分式,后者在结构上呈现为并列式、层进式,或者纵横交错式。例如,《谈骨气》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统辖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分论点。《敬业与乐业》则分别从“敬业就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两方面论证,并不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核心论点。此两种方法,有利于分点突破。较之以整体推进的结构,容易驾驭。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更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作者:刘祥 ,“三度语文”首倡者,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出版个人教育专著12部,发表教育类文章一千余篇。其“三度语文”教学主张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中学语文》等报刊均有专文推介。应邀在17个省开设示范课和主题讲座共二百余场。教学专著各大实体书店和各大网络书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