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几天我从电台里听见这样一句话“所谓成长,就是得罪得起任何人”。
第一次听,我不以为然,并暗嗤:如果对方是你领导呢?
可连着几天后,我开始思考这句话,我发现“得罪得起任何人”和“得罪人”是有区别的,它不是说去冒犯人,而是在涉及意愿与原则的情况下敢反驳、敢拒绝、敢发声,是要既不怕得罪人,也可圆滑处事。
明白了这一点后我想我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
人与人相处,基本上所有行为都会得罪人:说“不”的时候、利益冲突的时候、站队的时候,甚至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时候……
既然处处都容易得罪人,那为什么不敢得罪呢?
在生活中我们会看见许多“老好人”,他们不拒绝,不争利,对谁都圆滑说话,处处都小心翼翼,“得罪”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因为:
1、害怕被对方报复,担心不能承担得罪人的后果
“得罪”这词强调后果,它通常和“被报复”联系在一起。
在被从小教导要“与人为善”的环境中,我们通常会有一种错觉:得罪人即是犯了错。觉得自己犯了错后最常见的惯性思维是:这会给我造成什么后果?我会受到什么惩罚?
抱着这样一种思维,得罪人就变成了很可怕的一件事,而这可怕的程度还取决于自身承担后果的能力与对方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一个有钱有势的人面对他的下属,他即使担心被对方报复,但他预期对方的报复是在他可承担的范围内,他就不会顾忌太多;而一个没有什么资本的人在面对比他强势的人时所预期的后果往往会更加重,也就更不敢得罪。
2、认为TA还有价值,对TA有需求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这样:淘宝大促销买回来一堆东西,剁手的冲动过去以后又发现很多东西好像平常根本用不上,退了太麻烦,而且万一以后用得上呢?
其实不止是面对物品,面对他人时我们也会有着“以备万一”的心态,想也许在某个未知的时候他能帮上什么忙,现在如果得罪了他将来就没法找他帮忙了。
3、为了口碑,害怕被安上不好的名头从而被群体疏远
点外卖选餐厅时我们会在网上看看哪家的评分好,如果评论里有人说这家口味不行服务差,那么不管我们是否选择这家餐厅,至少我们会对它抱着怀疑的态度。
口碑对个人而言也是这样,好的口碑不一定会让人喜欢你,坏的口碑却一定会让人对你产生怀疑,更糟糕的是我们很难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人已经通过“听说”而开始评估我们。自然,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不得罪人也就成了保护口碑的一个方式。
4、对越亲近的人越不愿意得罪,伤了他们总归是双方都难受
陌生人、熟人、朋友、亲人,这些关系的亲密度一级级递进,彼此间的情感链接一级级加深,伤害他们的心理负担也一级级加重。
这样看来似乎我们有很多不能得罪人的理由,被这些理由挟持后,我们就只能选择不得罪人吗?
有那么多不能得罪的理由,那为什么需要得罪呢?
归结这些不敢得罪人的原因可以发现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但退让真的维护了自身利益吗?还是说只是在“割地赔款”?
1、向他人告知你的底线、原则,明确你的个人边界不能被侵犯
在维基百科的定义中,个人边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指个人所创造的准则、规定或限度,以此来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许的,以及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该如何应对。
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人不明白“个人边界”对他人以及自身的意义,因此时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到他人,更糟糕的是他们把侵犯当成了对他人的关心。
“一个月工资多少啊?买不买得起房啊?”
“怎么还没处对象啊,年纪也不小了。“
当个人边界被触及时我们总是能感受到尴尬与不舒坦,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明确向侵略者说“不”,他们会觉得“看吧,我多么关心你,你肯定也是会感受到我的关心的,只是不好意思而已”,因此,他们会因为这种错觉而更进一步地实施“侵犯”,甚至从言语上的“关心”变为行动上的“关心”,比如:我帮你介绍一个对象吧。
这个时候,要维护自己的个人边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得罪TA,明确地告知他你并不允许你的生活被TA干涉。
另一些人则会试图触碰他人的底线与原则,如果不明确拒绝,面临的则可能是需要面对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
2、坚持自身的立场,为着信仰发声
立场在人的世界里是很重要的一个词。
像在游戏里会分阵营、分帮派,你的选择就是在游戏中的立场,一旦加入就会与对立阵营的人成为“敌人”,但同时也拥有了己方阵营作为后盾。
模糊了立场的人也许没了明显的敌人却也失去了可靠的支持,而害怕得罪人的人,往往是没有立场的人。
3、争取更多的利益,或者是自身的,也或者是群体的
绝大多数的利益需要靠争取才能获得。
“争取”这个词在百科中有三种释义:
1)争夺、力求获得
2)力求实现
2)努力使人站在某一边
从字义上就可以明了,一争一取就已经是得罪。
在一些情境下需要得罪,但得罪人的事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得到。
那要得罪得起,需要成长为什么样呢?
1、拥有独立的意识与能力,并能坚定自身立场
这个“独立”不止是精神上的独立,也是金钱上的独立,只有这二者都不需要依附于他人才会有底气保持自己的个人边界不被侵犯同时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在拥有精神独立的前提下,知道自己的原则与立场且不会因外界干扰而轻易改变方向。
怎么培养独立精神?
1)面对问题时摒弃求助这一选项,首先自己思考答案并执行,即使求助也不要把思考的过程交给别人,而是自己先理出思路由对方判断指点,不养成依赖他人的惯性。
2)坚持阅读,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3)与不同的人交流,与不同的环境接触,多让自己单独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单独在陌生的环境中有助于独立思考。
2、敢于为自己争取利益
利益,换一个说法是生存竞争的资本。
得到的生存资本越多自身则越有底气,而自身的底气越足则能争取到越多的生存资本。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循环。
3、知责任,能承担得罪的后果
做事前深思熟虑且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换句话说就是懂得如何应对得罪的后果。这个“能”不止是外界的资源,也是内部的“耐挫力”。
耐挫力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
前面有提到,“得罪”这词强调后果,它通常和“被报复”联系在一起,因而在“得罪”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可能会面临阻碍,这个时候能否自我调节与摆脱困境就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
怎么训练耐挫力?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
1)承认自己正面临着挫折,而非逃避
心理学家寇菲在研究中指出:当人们遇到挫折时,高达九成以上的人会选择五种反应:攻击、退化、压抑、固执和退却,而正面思考者的比例低于10%。
当遭遇困境时,大多数人会产生消极心理,在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先逼迫自己冷静下来,明确承认“我确实身处于困境中”,而不是幻想“如果这一切都没发生就好”。
承认这一点的好处是:比起逃避,接受事实的焦虑感会更低,就像一句俗语“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
2)回顾事件,明晰困境形成中自身需负的责任,但不否定自己
回顾一遍事情的经过,并清楚自己在其中做了什么,是因为什么致了困境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承认自己的不足,但不用否定自己,因为现在没做到的不代表以后做不到。
这一个步奏的作用是了解自身的缺陷,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提升。
3)假设解决方案作为安慰剂并找到突破困境的机会
对事件进行回顾后,可以从中找找这里面是否有转机,如果没有转机那开始解决假设方案。
假设解决方案的好处是能为自己带来信心,同时能积极思考摆脱困境的方式避免坐以待毙。
步骤是:
A.对未来的结果进行好的假设,可以有多种假设方向;
B.验证假设,排除不可得到的结果;
C.选择合适的假设,为其制定达成方案。
以失业为例:
A.我假设:
a.我可以直接成为自由职业者 b.我会找到一份待遇更好的工作 C.我可以回到原岗位
B.对其验证:
a.自由职业者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过度,我的资金不够支持,所以暂时排除,但可以继续准备。
b.盘点我现在的实力与经验,确实有机会得到待遇更好的工作。
c.原岗位现在的需求与我是否匹配?我又是否还想回去?
C.选择假设并制定方案:
我选择b假设,方案就是回顾总结经历、完善美化简历、准备面试技巧。
与自己对话,用5个专业测试认识你自己。——微信公众号:一些话而已,回复“测试”
想知道有哪些瞬间,悲伤是迷人的?——微信公众号:一句话而已,回复“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