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寒冷的冬天,木匠带着孩子在地主家干活。
木匠干着干着开始大汗淋漓,热得不行,就把衣服都给脱掉了。
他看向一旁,怕孩子跟他一样热,就把孩子的衣服也脱掉了。
后来,孩子被冻死了。
故事讲完了,你可能觉得这荒诞可笑,甚至莫名其妙。但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无知无觉地、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想法,等同于别人的想法。
生活中,这样的事随处可见。
02
举个例子。
假设你的老板说,每个人都要投一票给除了自己之外的一个员工,以此证明他的工作能力。
你会想,当然是XXX了,他在某个领域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
结果选票出来了,这个人落选了,不是所有人想的都跟你一样。
别人考虑的跟你不同,他们其实不注重领域的成就,更注重人际或者统筹能力。
03
再举个例子。
某商场明天打折促销,力度非常大,你很开心地将这个消息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
你热情地告诉了几乎每一个住在附近的朋友,结果时间一到,跟你一同去“扫荡”的寥寥无几。
你就纳闷了,这么好的便宜他们为什么不占?
其实,比起便宜,他们可能更注意高质量。
对于某一件事情的想法,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别人跟我们考虑的角度一样。
04
这种心理,在行为学中被称作“虚假同感偏差”。
当对一件事情有想法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推己及人。
而这个时候,我们总是会高估自己的判断,下意识地认为别人想得跟我们一样。
假设他们跟我们想的不一样,第一反应会觉得他们不正常。
比如,你跟朋友约好一起去理发店。
从理发店出来,你剪了板寸,他染了奶奶灰。
你无比不能理解他的审美,这是个什么鬼?
他也无比不能理解,又不是八十年代剪什么板寸?
你们对视一眼,双双在彼此的眼中看到两个字:有病。
再比如,你一生无波无澜,人到中年后就越发喜欢生活的平静与安稳。
这个时候,你的孩子正面临大学毕业,你情不自禁地就会对他说:“孩子啊,找个稳定的铁饭碗就好,不要折腾。”
实际上,你的孩子是一块天生不怕吃苦的创业的料,但你看不到这一点,你认为他吃不了那种苦。
无论你用怎样创业失败的故事恐吓,他都铁了心要去。
这个时候分歧产生了,争吵产生了,矛盾升级了,关系破裂了。
“虚假同感偏差”发生了作用,伤了感情,也没了信任,甚至造成家庭关系里无法调和的矛盾。
你坚持认为他不行,他坚持认为你想法陈腐。
这样的情况,往往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出现。
05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记录了一个小男孩得知妈妈怀了弟弟的第一反应。
他先是震惊,质疑,得到确认后很开心,狂喜之下说了一句:“他可以睡在我的床上……”犹豫片刻,又加了一句:“如果他愿意的话。”
我想,这个小男孩,是我们很多人的榜样。
不强加自己的意愿在任何人身上,能尊重对方。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避免“虚假同感偏差”所产生的不良结果呢?
这个研究的意义非常大。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虚假同感偏差的存在,是基于我们每个人对世事的理解不同。
因为我们的阅历迥异,遇到过的人和事以及处理方式都不同,这个过程非常漫长,认知已经深入大脑,所以做出判断都是下意识的。
第一点,克服“下意识”。
当我们“推己及人”的想法出现时,不要盲目地急于判断。
先在大脑里按一个暂停键,给自己充分思考的时间。
第二点,将心比心。
如果对方跟你想法不同,想想这种与你迥然不同的想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可言。
站在他的角度,听听他的看法,想想他的建议。
第三点,宽以待人。
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要跟你的想法一样,也不是你说服别人就等于你赢了。
对于观点矛盾的分歧,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让它存在就好。
06
每个人的阅历、喜好和修养不同,观点产生偏差是一定的。
情侣,会因为吃甜豆腐脑还是咸豆腐脑而吵架;夫妻,也会因为爱看不同电视节目而离婚;哪怕多年挚友,也可能会因为饭上不同的爱豆而产生矛盾。
其实,这就是死脑筋了。
哪有人会和另一个人的喜好相同的,可是,一定要争出个高下吗?
当双方都无法说服彼此时,也不必非得陷入僵局。
你吃你的,我吃我的,你饭你的爱豆,我饭我的爱豆。我们在情谊上有相切点,但又彼此尊重不同的喜好和选择,就ok了。
学生时代时,我曾问班上一个男学霸:“你找女朋友的标准是什么?”
我的本意,是想操着一颗八卦的心来研究学霸的内心世界,结果学霸轻飘飘地回了我一句歌词:“会和我争论,爱却不磨损,没有不信任。”
这句话对我影响非常深刻。从那之后,我交朋友都以此为基准。
身边倘若有:“你一定要听我的、你一定要跟我站在同一边、你想的必须跟我一样”想法的人,我都敬而远之。
当分歧出现,我们没必要否定别人,更别对自己妥协。
“嗯,你说的都对,但我不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