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处,心路再出发——关于学习热情消退的反思与重振

新网师2025秋招生简章发布了。此刻,内心并非往日的震撼与兴奋,而是一片平静。回想当初,每每看到招生信息,那份抑制不住的雀跃总是油然而生——又能选择新课,结识新学友,开启一段共读共学的旅程。然而,走过了三年的学习之路,步入第四年,那份炽热的求知欲似乎悄然褪色,最初的激情与憧憬变得模糊。

课程列表上的名字、导师们的面孔都无比熟悉,学习的脚步却开始迟疑,甚至萌生了退意。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叩问自己:热情为何消退?高涨的火焰为何渐渐黯淡?反思之下,原因或许在于:

一、意志力的松动与“来路”的遗忘

初入新网师时,我满怀庆幸与热忱,立志要在这个平台深耕细作,学有所获。第一年,确实如此践行:每天思考如何观察、如何阅读、如何写好文章。我积极申请担任义工,深知“承担即成长”——没有承担,成长必然缓慢。承担点评打卡任务后,每晚细读几十篇学友分享,从中汲取养分,更在点评中磨砺了自身。清晨的习惯,便是打开新网师公众号,沉浸于学友、导师、专家们知行合一的智慧结晶,那些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总能带来无尽启迪。

然而到了第三年,熟悉了模式,热情却悄然降温。直播课时,专注度下降,参与讨论也少了。完成作业时,不复当初反复听回放的严谨,质量也随之滑落。尤其有了AI工具后,竟习惯于依赖它生成初稿,稍加修改便提交。明知这样如同未经思考的“假学习”,收获寥寥,内心却总难抵抗这份“便捷”的诱惑。

二、心念纷杂与环境的“引力

新网师推荐的经典书籍,深邃难啃,本需耐住寂寞、守住孤独。初期,我确实屏蔽了诸多干扰,全身心投入,学习几乎成为如呼吸般自然的习惯。但久而久之,心念开始浮动。阅读时,专注力难以持续,读上几段便忍不住点开视频号——那些刺激的直播画面,轻易地给大脑带来短暂的舒适感。沉溺其中,思考的惰性便悄然滋生。我深知这是危险的信号,也曾试图戒断,却总是难以持久。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开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此言精辟:心外无物。世界如何呈现,关键在于心的观照。万物皆由心念牵引。唯有不断反求诸己,激扬心中的“大我”,才能真正改变格局与境界——心,才是一切的根源。

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前行?每学年投入的学费,若无真实收获,意义何在?环顾四周,“躺平”之声渐起,所见所闻似乎都在动摇“坚持”的意义。然而,国家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在前,身为教育工作者,终身学习绝非选项,而是成长的必然旋律。

我深知,必须重拾“练功夫”的决心。要持续观照起心动念,及时掐灭不良杂念,让善念与发心充盈心间。以王阳明“勤学、立志、改过、责善”八字箴言砥砺自身。既已迈步,便当义无反顾。纵遇挫折,亦是成长的资粮。我坚信,只要坚持学习、思考与实践的循环,终将在灯火阑珊处,遇见那个不一样的自己。

灯火阑珊处,心路再出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