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个人问我,我眼里产品是什么。当时我的回答是把一团乱麻梳理清晰,重新组合,让事情变得有序,变得可以有稳定的输入输出。
后来想想,这么回答或许并不完全正确。人们在接触新鲜事物时,喜欢用内化与否来判定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对应的东西。内化不是完全指记忆力,而是事务深入潜意识的表现。不同人的潜意识没有各自外表之间那么大的差异。换句话说,人们的潜意识是趋同的。人们在日常行为中,通常先确定自己认为有益的目标,然后向这个目标靠近,无论目标的大小。优秀的人,优秀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目标具象化,目标非常明确;一个是靠近目标的速度快,奋进不止。
产品其实也一样,某种服务或产品存在的原因,就在于人对事物的赋能。这样的赋能就是产品的潜意识。这种意识的表达继而会构造出概念模型,具化出功能和形式。一旦一件产品的表达,偏离原本的赋能,那么它就面临着转型,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完整的新的赋能。有新的赋能,那么就要摒弃老的赋能,藕断丝连意味着拖泥带水,意味着速度会慢下来,也意味着新的赋能目标不够明确。产品也就不会优秀。
产品定位是赋能的主要内容,这个词语更具有操作感。让人觉得似乎更易靠近,其实不然,机械化的东西是机器擅长的,人并不擅长处理机械过程。人更重要的是感触和通过思维与外界建立长时间的深入的链接,将自身的潜意识和人类整体的潜意识进行融合和交流。产品也是这样,它是产品设计者思维的延续和具象。
在某个时期,面对似乎特定的人群和业务,产品模型看上去是明确的。而实际并不是,就像走夜路时拿着手电筒,或者公路上开夜车,能看到的路其实只有前方的一段距离。想要走的远一点,就要把握好方向盘,就要小心脚下的路,走稳开正了才能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