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一切的转变都是从自己内心看待外界事物的态度的转变开始。稻盛先生小时候的经历,不断刺激他去思考。被病痛折磨,考大学的失利,刚参加工作的不顺,同事的的抱怨,这些负面情绪其实都可以通过调整自己想法来使得自己走出困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都是自己内心世界在现实中的投影。一件事,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用积极的态度去改变自己的观念,才能让自己不再沉浸在痛苦中,才能排除杂念,回归本心。
2.15
知是行的出发点,行是知的方式。我们做事的出发点应该是良知,是利己利他,并且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执行,否则无法落到实处。同时,如果我们做事的方法一直保持本心,则不会陷入自私自利的深渊。虽然会有知易行难的说法,但是知行从来都是一体的,在行动中感知,把良知付之行动,二者并驾齐驱。
2.16
人生和工作结果方程式,越学习,越觉得非常实用。我们对工作和生活总是会充满热情,同时每个人在不断的工作中都会增强自己的能力,但是思维方式才是决定的关键。思维方式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价值观,也可以理解为良知。积极向上,友爱互助,充满善意,谦虚谨慎,怀有感恩之心等等令人愉悦的想法,都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可实现的价值观。很多时候,我们能力欠缺,热情消减,但是只要保证思维方式的正确,就能保持本心,不负良知的走下去。
2.17
良知是从心出发,对于外界事物的看法、做法。心中最原始的被称之为初衷,而后我们的大脑开始思考,有了各种各样利己或者利他的想法,有了喜怒哀乐各种情绪,而后指导我们的肢体开始行动,去实现那个想法。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会被外界的各种现象诱导成极端的利己,因此只能在生活和工作中修炼自己的精神世界,体会“仁”,领悟“道”,将想要包裹我们内心的自私自利剥离,通过“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由此达到“此心光明”的境界。
2.18
人们并不是生来就自私自利,而是逐渐在人生的历练过程中,周围的人、事情、环境影响了内心,被蒙蔽,不辩对错,逐渐忘记自己的良知。但是我们在知道对错的情况下,是可以通过自省来保持自己的良知,保持自己立身正。或许我们无法像阳明先生一样将道理说的那么通透,给他人以警示,但是我们可以坚守内心的正义,像稻盛先生一样,不违背良心去对待生活和工作,鼓起勇气,坚持正义。
2.19
“谦虚使人进步”,因为脚踏实地、勤学好问才能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成功带来傲慢,这个现象会发生任何一个人身上,不论这个成功是大事还是小情。尽管我们从上学开始就被反复的提醒“骄兵必败”的道理,但是当你身处其中时,还是会不自觉的翘尾巴。因而在每次成功时自己需要认清,成功不是因为个人的决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是各种因素汇集在一起互为关联而造成的结果。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自省”、“破心中贼”才是需要常备的“良药”。破除自私自利的想法,还原良知的真善美,
2.20
自己内心有良知,才能从生活中格物致知,从每一件日常的小事中辨别是非,并且坚定的去执行它。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不要畏惧周围反向的声音,承担起自己责任。想要让别人心悦诚服,首先要让自己从内心接受,真正认可某个观点,并且自己的行动能够成为佐证,率先垂范,谦虚努力,且真诚的对待别人,感谢他人的付出。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一样的,为了自己的事业、生活奔波忙碌,总是会忘记自己最求的最初始的目标,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需要让自己停一下,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复盘,让自己的良知能够保持“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