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于1818年,大概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的文献了。这是老卡尔威特写对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理念。
卡尔·威特是谁?
出生于1800年7月,
8、9岁时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6国语言,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尤为擅长数学
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
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
1812年冬发表关于螺旋线的论文,
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
1814年4月授予哲学博士。
殊不知,这样一位看似天才式的儿童,在其出身的时候,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在婴儿时期反应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当周边的人都对这个孩子无望时,他的父亲老卡尔没有放弃,用他认为的正确的方式去爱他的孩子,并制定了周密而严格的教育方案,坚信他的孩子必将成为非凡之人。
他认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于他或她从生下来到五六岁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毕竟是有限的。即使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争议
对于这本书的内容,界内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卡尔威特本人在其后半生并不那么的出色,在度过灿烂的童年、沉寂的中年、尴尬的晚年去世;也有人说这是一本伪书,充满了宗教式的说教,逻辑混论、内容粗制滥造、东拼西凑、理念有误、案例移花接木的“伪书”。
这些我无从考证,但作为一位母亲,作为一个对家庭教育热衷的读者来看,站在中立的角度评价,虽说书中有些内容不是很认可,但有些主张还是值得我们作为家长深思和学习的。书中提倡对孩子的教育应平等尊重、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的能力,让孩子独立成长,从小培养孩子各种良好的习惯,注意夸奖孩子的方法,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孩子对学习的乐趣等这些与我们当下很多的教育理念都是很相符的。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一位父亲对孩子用心,耐心,苦心、爱心和决心。
——实例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参加一个线下活动,如果卡尔·威特的真实性无法求证,但这个例子却是我们现今社会的一个实例。
“戴杰”老师的儿子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在其父亲戴老师多年充满爱心与耐心的教育和引导下,不仅自闭症几乎全无,最后获得世界名校加州大学保证录取的资格。
我们认为天生不优的孩子,父母坚决没有放弃,放弃高薪,辞职在家深度陪伴,用爱和耐心孕育,感化孩子的每块心灵。最终伴随孩子走出困境。
最好的早期教育,并不是把孩子送去早教机构,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转手给他人。不管早教机构,幼儿园,学校,各种兴趣班,给到孩子的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深度而专注的陪伴;充满着爱、尊重、平等、耐心、信任;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学识修养,道德品质,健康体魄,维护孩子的好奇心,这样成长下的孩子内心才会是充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