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在怕什么,我在逃避什么
作为一个从未离开过“教育行当”的人,我听过很多灵魂的喊话:“我能考的上吗?”“我现在学习来得急吗?”“考试难不难,我能通过考试吗?”“我觉得我不行。”“太难了。”
我从第一次“独自背包”进行长途旅游的时候,就明白一件事情:做什么都不会称心如意、一帆风顺,但是一直在质疑、犹豫,那你就只能是想想,抱怨一下,连经历磨难、困苦、孤单无助的资格都没有。
大学毕业旅行的计划是和另外三位好友一起做的,但是一个因为资金问题、一个因为工作问题、一个因为她就是个动摇派,反复拖延。七月某一天,我确认她们没有人能够在一个星期以内和我出发,我买了第二天的票,出发了。
路在脚下,出发的那一刻,故事才算开始,开始了,你就会发现,出发前的磨磨唧唧、恐惧无助都不存在了,因为你眼中只有你现在要走的路和远方。会恐惧和无助多正常,但是因此原地踏步、止步不前,那就是真正的怯懦了。
整整一个半月,我花光了身上的钱,一个人去了以前从未踏足的地方,无数次迷路、出状况,进深山、入闹市,吃各种美食、遇到各种不同的人。最后,在三省交界处,在大灾大难之前,在生命无限接近死亡之中,我知道我就是颗“砂砾”,平淡无奇却自得其乐。金沙江里的鱼美味,云南的云腿好吃,四川的辣子过瘾。但是,都敌不过暴雨中挂着的无数瀑布,暴雨后的满眼云海,让我难以忘怀的。除了手机里的照片和切身的经历之外,我一身空空的回家补充粮草,修整了几天就又开始回归平淡的校园生活。
很多人都不赞同我去乱跑,觉得危险、无意义,有这个时间待在家里多舒服,去做个兼职赚点钱不好吗,完全是花钱买罪受。好,挺好的。躺在家里,吹空调,我不用绞尽脑汁的计算行程,控制预算;我不用时时警惕,注意安全;我不用无数次“自带脑子导航”失灵,迷路;我不用被坑。待在“舒适圈”里,我们就是可以悠然长肉的“小宝宝”或者“巨婴宝宝”,一成不变中的悠闲让人沉迷其中。但是,如果你的“心在长草”,你的“精神在躁动”,你想平凡却不平庸,你想为自己的人生喝彩,你想做自己。那么,踏出“舒适圈”,走出第一步,开始你的故事。空想永远是空想,想多了就是妄想;敢想敢做,才有机会成就自己,补缺灵魂的缺失,获得精神的完满。
你在怕什么?
未知吗?
你在逃避什么?
责任吗?
以我之愚见,闲言碎语伤人,冷眼质疑伤人,打击报复伤人,但是这些都是外伤,真正让人一蹶不起,斗志丧失,自怨自艾的是内伤--“自我怀疑”。在潜意识里面按了家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就像病毒一样侵蚀着人。
我自己是“个人”,也是“社会人”,但是在不犯法的前提下,我是属于自己的。我们的未来虽然不以我们的意志所决定,但是我们有选择的权力,并且需要有承担的勇气。有恐惧、怀疑、左右为难的时间和精力,不如踏出第一步,不要让虚妄消耗生命值。怕选择、畏惧选择,怕前路、畏惧未知的人,须知人世之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情的百分百安全、保险的,不愿意承担前路的风险,停滞原地的,看着是安稳静好,但是冥冥之中到底错失了什么呢?空想真的只是你在想想而已,路不自己走,就不是自己的;事情不自己经历,就只是别人的故事,你至多算个可有可无的听众。
相信自己,有担当。纵然前路坎坷不平,亦有无限美景。
私聊我,问我现在读书晚不晚的同学,我统一回答一下:“不晚。”问我为什么不晚的同学,我反问一下“你在怕什么”。世界很公平,你付出了什么,才能企望什么。早知道自考那么简单,我早去考了,哈哈哈,早知道就是你没想到,没想到就是你不敢踏出第一步。放下恐惧,给自己一个成就自己的机会。
(二)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思考?
我小时与家里其他小孩比较来,就是那种不聪明,还特别的倔,没有半分开爱的气息的那种。混沌懵懂的我,总是喜欢做家务逃避做作业。但是小学三、四年级时,爸爸每晚都会给我们读书,什么书都读,并不是很在意内容。没有电视剧的童年,完全忘记了书的内容,但是就是记得这件事情。到我开始能够自己刨问自己,剖析、诊断灵魂,思考精神领域的荒芜的致命性时,我更惶恐、忧虑自己的鄙陋、简薄,如浅口碟子里的水,一眼到底。
为什么要读书?
为什么要思考?
这个问题,大、广、泛且千人千样,各花各色,难以有标准答案。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可以避开这个问题,视而不见、相安无事吗?其实是可以的,只要你能够遮住“心眼”,不去拨动智慧的琴弦。我一直觉得安然自得、无忧无虑、庸庸碌碌、懵懵懂懂、稀里糊涂的一生也不错。只要在定义人生的时候,切掉智慧的弦,忘记思考的真谛,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但是,很多人是不甘心的,挣扎的。
读书本身耗时耗脑的。但是这种消耗却能转换成营养滋养你
思考本身就是痛苦的。但是这种痛苦却让人甘之如饴助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