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导 读:
“看书了没?明天的功课准备好了没?”
听到母亲这么说,孩子好像不太甘心的把书包扔在自己桌上,然后拖着脚步走过去。
“怎么啦?你为什么这样丢书包?”
接着母亲就骂道:
“就是因为你每次都这样,所以之前才会常常摔破碗。”
母亲的一句话会一直发展到这样的地步。
最后母亲很可能连自己在骂什么都搞不清楚了,因为做功课的事早抛到九霄云外啦!也许她口中所唠叨的是整个星期来孩子所做错的每一件事,这时孩子只会默默地听着,祈祷母亲快点念完。
这种责骂是完全没有效果的,孩子只会心想:“妈妈又来了!”
因此,母亲最后只会觉得焦躁而疲惫不堪罢了。
此处举出一则私立幼儿园的事例: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已经六岁了,为了让孩子在读小学前做准备,家长们都带着孩子到小学去听老师上课。
那时有个孩子在老师上课时捣蛋,母亲很担心老师会对孩子说:“不要这样恶作剧!”可是老师只是对做母亲的说:“没关系,反正孩子的工作就是捣蛋嘛!”不过,老师继续说:“但等到了上小学以后就要好好用功了!”
可是当孩子听到小学老师说:“ 孩子的工作本来就是捣蛋 ”,之后,第二天回到幼儿园,就竭尽所能的捣蛋。不过,那是一所训练有素的幼儿园,所以周围的小朋友都劝这位小朋友 “不要调皮捣蛋 ”,而那个孩子就理直气壮的回答:“ 可是小学老师说,调皮捣蛋本来就是孩子的工作嘛!”
到底怎么办才好呢?大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第二天,幼儿园老师问:“小学老师是这样说话的吗?” 其他小朋友回答:“小学老师说过这句话,可是老师还说 ' 等上小学后就要用功了 ' ”。那么,是否在幼儿园时就应调皮捣蛋呢?
“ 如果有人调皮,其他人就会觉得很难过。”
“ 如果在画图画时有人说话或捣蛋,那张画就画不好了……”
在各位小朋友提出这样的意见后,老师就问:
“各位小朋友都知道不能调皮,可是平时说话和多话吵闹有什么不同呢?”
孩子们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可是却没有提出什么答案。
老师又问:
“你们现在在想什么呢?”
其中有个孩子回答:
“我想回答,可是不知道怎么说。”
这就是一种启示。
“ 所谓的多话吵闹就是说话没有经过大脑思考,脱口而出。”
“ 可是平常的 '说话' 就是经过脑筋想好怎么说之后才说的话。”
这是很明白的答案。
于是大家又开始讨论什么叫捣蛋,他们的想法是:
“ 就是没有经过大脑思考,手和脚就随便做事。如果在游戏的时候,手脚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就随便乱动,那游戏就不好玩了。”
这就是结论。
当然,这是由年纪较大的小朋友所提出,可是这种想法仍然是了不起的。他只能想到用 “ 做事 ” 和 “不用脑做事 ” 之间的差距。
就心理学而言,这种情形可以如下的方式表达:
也就是说,“ 表现 ”可分为 “ 表现 ” 和狭义的 “ 表达 ” 。
所谓“表现”,就是自然的说话和动作。以幼儿园小朋友的想法而言,就是口或身体未经大脑思考任意活动。例如在听课时觉得太无聊而打哈欠,这就是所谓的“表现”。而另一方面,同学也是打哈欠,不过是因为上课时间结束,老师仍继续说下去,所以得用打哈欠提醒老师应下课了,这就称为“表达”。
由这样的立场看来,孩子的成长就是由“表现”的阶段渐渐进展至“表达”的阶段,也就是自未经大脑思考任意说话或者行动的阶段,渐渐发展至能够自行管束、控制的阶段。
所以,亲子关系应该以“表达”的水准来培养,如此才能心灵沟通。
其实当场责备孩子的方法,只适用于六岁之前的孩子,等到孩子上了小学后,就尽量控制这种责骂孩子的行动。母亲要充分考虑到孩子做什么事的理由,经过脑筋思考再决定应否责骂。
致 家 长 朋 友:
花时间陪伴孩子。
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
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要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
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
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
教育孩子,你需要以身作则,
唯有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才能实现爱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