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直录【8】
【原文】
问:“《修道说》①言:‘率性之谓道②’属圣人分上事,‘修道之谓教’属贤人分上事。”
先生曰:“众人亦率性也,但率性在圣人分上较多,故‘率性之谓道’属圣人事。圣人亦修道也,但修道在贤人分上多,故‘修道之谓教’属贤人事。”
又曰:“《中庸》一书,大抵皆是说修道的事,故后面凡说君子,说颜渊、说子路,皆是能修道的;说小人,说贤、知、愚、不肖,说庶民,皆是不能修道的。其他言舜、文、周公、仲尼,至诚至圣之类,则又圣人之自能修道者也。”
[注释]
①《修道说》:王阳明著,载于《阳明全书》卷七。
②率性之谓道:与后边的“修道之谓教” 均语出《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意为人的自然禀赋叫作 “性”,顺着本性行事叫作“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作“教”。
[译文]
黄直就先生的《修道说》里所讲的“率性之谓道”是属于圣人分内的事,“修道之谓教”是属于贤人分内的事,特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普通人也能‘率性’,但‘率性’在圣人身上分量多,所以说‘率性之谓道’是圣人分内的事。圣人也‘修道’,但‘修道’在贤人身上分量多,所以说‘修道之谓教’是贤人分内的事。”
先生又说:“《中庸》一书,大部分都是说‘修道’的事。因此,在它后边的章句里凡是说到君子,都是在说颜渊、子路,他们都是能‘修道’的人;凡是说到小人,说到贤者、智者、愚者、不肖者、庶民,他们都是不能‘修道’的人;其他的说到舜、文王、周公、孔子等,这类至诚至圣的,则又是自然‘修道’的圣人。”
[解读]
王阳明这一段讲解,“率性”其实和前面提到的“生知安行”是同一个意思,“修道”和“学知利行”类似。圣人是生而知之,但也有学而知之;常人是学而知之,但也有生而知之,只是成分多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