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学会对失眠者的心理教育及相关内容;(2)咨询师通过类比的方式力争将“每个人的最低睡眠需要不同”这一事实或理念强行植入求助者心中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之间的相同,都在我们的与众不同,尽管我们的与众不同,都在我们的各不相同。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个人都不一样,自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风景,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每个人实际上是和自己打交道,外部世界不过是自己大脑的投影,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对于失眠者来说,大脑对自己的失眠有自己的认知图式,并自我定义为失眠,但人与人之间各不相同的睡眠时间,睡眠状态,也是各不相同。
在咨询过程中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教育(抄自李克富老师):
1.平均每天睡眠多于8小时的长睡者、少于7小时的短睡者、介于7-8小时之间的中睡者,大约各占人口的1/3。
2.有研究发现,短睡者效率高,精力充沛,积极进取,而长睡者有较多精神苦恼,信心和干劲较差。
3.长睡者和短睡者在人格上没有显著差异,迄今还没有一个报告说明长睡者优于短睡者,因此我们不必羡慕那些会睡觉的人,也无需为自己的睡眠少而担心。
“最低睡眠需要”(minimum sleep requirement, MSR)专业名词,是一个人一天中需要的最少的睡眠时间,并保持自身活力不受影响。通过类比的方式力争将“每个人的最低睡眠需要不同”这一事实或理念强行植入求助者心中。由于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睡眠也是一种生理需要,我就会以食和色作比,比如说:
“人和人的饭量不一样大,有人一天吃10个馒头才刚刚饱,而有人可能只需要1个就可以了;睡眠也是一样,有人每天10个小时都少了,而有人可能少于5个小时照样精力旺盛,睡多了反倒昏昏沉沉。”
“人和人的性欲求也不一样,有的男人已经年纪很大了却依然旺盛如少年,而有人正好相反,年纪轻轻就在女人面前蔫儿吧唧,能举且坚却就唯独没有什么欲望了。”
说到男人与男人性欲强弱时,我会举纪晓岚和肯尼迪为例。看了我举的例子,您一定知道我的目的不是宣扬什么,而主要是唤起那位因失眠而苦恼者的性趣——这一点很重要,至少比兴趣重要。
当我用性趣激活了兴趣后,求助者一般会急切地问:“怎么知道我的‘最低睡眠需要’是多少?”
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直接指导着求助者去计算。
信则灵,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求助者的关注的重点改变了。咨询师通过类比的方式将“每个人的最低睡眠需要不同”强行植入求助者心中,目的是通过最低睡眠时间需要不同,找到个体的差异化,让求助者接纳自己的睡眠时间少是正常的行为,转移求助者关注的不正常失眠的重点,用性趣激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