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带一岁半的豆包去买菜,临走时豆包抓住商店里的一筐枣不放,就是不肯离开。她平时很喜欢吃枣,我以为她馋虫又上来了,又急着回家,本能的说:“豆包,妈妈已经买完东西了,咱们没有付钱的东西不能吃哦。这个枣咱们家也有好多呢,咱们现在回家好吗?”豆包哼唧着不肯走,说:“不要!”
我试图使用正面语言:“豆包,咱们家有枣,你回家就可以吃了。妈妈着急要回家,现在要走了。”说完就准备往外走,等着豆包跟过来。可是,当我躲在商店门口豆包视野之外的时候,只听见豆包大声喊着:“妈妈,妈妈。”偷眼望去,她却并不移动脚步,好像在等着我回来。我回头又看了看豆包,她看起来很淡定,表情和声音都不着急,也没有非吃不可的那种渴望。哦,原来她并不是我原先以为的那样,非要吃枣,不能延迟满足。
我深呼吸了一下,走过去蹲在豆包旁边搂着她,看着她视野的方向,平静的描述说:“这儿有好多好多枣啊是不是,大大的,红红的,豆包看到了这么多的枣。”这时我看到豆包松开了抓枣的手。“你要是喜欢,妈妈明天再带你来看好吗?”豆包说:“好!”就头也不回的自己走出了商店。
作为一个成人,用不带评判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我用惯有对孩子的理解给孩子贴上“小吃货”的标签,我的语言里充满了“不能吃”,“…就可以吃”。当我放下那些“我以为”,真的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她眼中的世界,就收获了一份理解和合作。原来孩子是在提醒我们:好好看看这个充满了美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