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我回家
在上海存活的时间像一个巨大的计时器,滴答滴答。有的人跑在了这个时间向度的前面,以某种方式获得了可以自己把握的身份维度。这时候,上海对于他们来说,就成为了一个可以停驻的空间概念了。
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上海只是一段时间。
只是看结束得早晚而已。
然而,这一天对于Nina而言似乎来得有点突然。
她没考虑过做公务员,所以“挺早就开始打听有关落户的事情”。一开始,她听人说要考计算机二级。正准备报名考时,发现研究生不用考。“然后我自己按着之前几年的细则打了一下,发现不够。”
她一下子就慌了,当时虽然有几个可以选择的工作单位。但她突然觉得如果不能落户,干脆就不要在上海了
那时她开始纠结,觉得“回家也挺好的”。
比起Lina来,王梦迪开始决定离开上海的阶段要更早一些。
2017年是王梦迪从贵州来上海的第五年。今年她研一,琳琅满目的商场,富余的文化生活,有很多空间的工作机会……这些已经不能像之前那么吸引她。
23岁,她对于去留看得很清楚。在公立学校实习,或者是研究生应届积分,她的生活里有好几种落户的可能。
但她不想留。
“在上海我也许会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在职业上也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但是我是一个看重家庭的人,如果留在上海一直工作下去的话,相对而言我可能会有比较少的时间去兼顾自己的家庭。
她和即将去英国念书的男友相约,再过一年,等他回来,他们再在上海一起工作个几年。只要双方中有谁觉得不想继续在上海待下去了,他们就走。
去成都。
对她和他而言,成都虽然不是故乡,可却是一个能够承载她对于家的期待的城市。虽然,从难度而言,“在上海作为研究生,我差分已经不多了,再做一点点努力就能落户了”;而去成都,户口就完全不是一个凭借研究生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就可以容易得到的了。
“在成都落户我可能就需要买房,买房就需要一大笔钱。”那将是一个从头开始的过程,即使与几乎已经已经唾手可得的上海户口相比较,这个决定也不会让王梦迪觉得遗憾。
“在上海读书生活的这几年,其实也是一个对于这座城市判断的过程”。总之,“以我的能力和性格,可能不能在上海过上有足够幸福感和舒适度的生活。”
上海的确一个能给人安全感的城市。
本科毕业生关婷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分数是远远不能满足落户条件的这一事实了。虽然如此,她还是签下了在上海的工作。
今年6月底,她即将搬离宿舍。这段时间,她已经开始在公司附近寻找合适的房子了。
“之前了解过在上海工作的压力,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外地来的小姑娘。”但那时她还是坚持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
可是,当真的在陌生的小区门口打着伞等待中介的时候,她还是忍不住抹起了眼角。
“突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留在这里了”。父母不在身边,工作以后,朋友也不像以前那样可以每天见面了。“看着这些楼里的灯火,感觉没有哪一盏是为自己而亮的”。
那一刻,她真的觉得自己可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