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篇文章中,我想要论述的是曹操这个人物,曹操这个人物大家应该早有耳闻,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当时的某一个名人评价他说: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那么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想要了解曹操,这个人最先要干的就是了解当时的时代。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而导致的原因是因为东汉是一个神奇的朝代。东汉之所以神奇,是因为他的统治者的在位时间的原因。
因为有些人的具体在位时间没有给出,所以请大家自己算一下,会发现东汉的基本所有皇帝(除去最开头的几位以及最后的汉献帝)死的时候都只有二三十岁,并且在位时间也非常的短。而他的继任者往往也只有几岁,最大的也只有十几岁。而正是因为这个奇怪的现象,导致了东汉的实际掌权者的神奇的交替现象。
如何用语言来表述一下东汉的实际掌权者的是这样轮流转的:
上一任皇帝在年轻的时候死去,下一任皇帝掌权。
因为皇帝过于年幼,导致无法掌权,导致大权旁落到太后的手里。
太后因为是女性,导致没有很丰富的政治经验,因此任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掌权。
时间流过,皇帝长大了,想要自己掌权,却因外戚掌权,而导致自己没有实际权利,于是只好拉拢自己身边的宦官。
皇帝与宦官一起干掉了外戚,皇帝与宦官一起掌权。(准确说是皇帝让宦官帮助自己干了很多事情。)
老皇帝又死了,新皇帝又一次即位,大权要重新落回到太后手里,开始下一次的轮回。
于是就这样,因为统治者在交替,导致了朝政慢慢非常不稳定,同时在汉灵帝时,又发生了著名的党锢事件,进一步的打击了真正为朝廷效力的士大夫群体。
在汉灵帝时,宦官可谓是占到了非常大的地位,当时曹操的祖父曹腾因为是宦官,因此位在三公,曹操的父亲因为是宦官的养子,也历任司隶校尉、鸿胪卿、大司农,位列九卿,位高权重。
当时的曹操,因为出身是宦官家庭,因此想要当上官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当然曹操如果想要当上官也有另一种方法,就是和其他好多的士大夫一样,通过举孝廉当上官。那么这两种路径曹操会选择哪一种呢?实际上大多数人肯定会通过自己的家庭身份来当上很大的官员,因为这样并不需要做出什么实质的努力,而又可以当上很高的官,也可以捞到很多的钱,何乐而不为呢?可是如果通过这种方式来当上官,也是有一定的小问题的,因为当时的世人虽然被党锢之祸打击的很厉害,可是地方上势力犹存,并且通过自己的身份来当上很高的官员,必然是不太正义(不公平)的,不过如果通过利益的角度来分析,通过自己的身份就能当上高官,肯定是最值当的路径。
可是曹操却并不这样想,他希望能通过自己实际的能力来当上高官,来赢得人们的看重与重视,因此他就离开了自己的父亲和他的祖父,自己到外面去打拼,最终通过举孝廉进入了官场,当的官是郎官,400石。后来曹操又当上了洛阳北部尉,负责管理洛阳的治安,这个官职也是400石。曹操在管理洛阳的治安的时候,不畏豪强,而只考虑法律,结果曹操得罪了地方豪强因此被调到了京外,任顿丘县的县令,官秩是六百石。就到了后来曹操因为自己的妹夫犯了法被牵连因此回到乡下闲居。那么曹操的人生是否还有机会呢?他得罪了这么多的人,是否还能接着重回官场呢?
只能说曹操的运气比较好。在曹操被罢免没多久的时候,就爆发了东汉时期最严重的。农民起义,也就是著名的黄巾军。曹操因为很有才华,于是又被朝廷召用,任典军校尉。被派去平乱。最终黄巾叛乱被暂时平息,而曹操也被任命为济南国相。曹操在当济南国相的时候,可谓是鞠躬尽瘁,干了很多正义的事情,可是渐渐的,把持朝廷的宦官们看不下去这位曹操同志了,因此想将曹操再做进一步的调整,而曹操也认为天下没有什么机会了,因此以生病为故,辞官回家。
到了后来朝中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汉灵帝死了,而当时的何进以及太后又把持朝政,他们想联合士大夫借此机会铲除宦官。而曹操却认为这样并不妥当,因为如果借此机会把整个宦官群体都铲除的话,首先皇帝身边会没有人辅助,其次也并不是所有宦官都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如果把所有宦官都宰掉的话,一定会引起某些人的不服,从而导致非常大的混乱。可是当时的河静和士大夫们却只考虑到了铲除宦官们的利益,而没有考虑要铲除宦官的不好之处,结果就是经过了朝中的一番折腾,镇守边关的董卓又被何进召回了朝廷,而何进在董卓入朝以前又被杀,自从董卓入朝,掌握了朝政。
此时的董卓因为刚刚入京,于是准备拉拢非常有才干的曹操。那么曹操是否应该和董卓一起呢?如果跟着董卓干的话,一定能平步青云,得到荣华富贵,可是董卓毕竟只是一个外将,跟着董卓干必定没有什么好前途,因此曹操非但没有跟董卓一起当官,接受董卓的邀请,相反是逃回了家,变卖家产,招兵买马,聚草存粮,还发起了口号说要兴兵讨董。当时的州府县衙往往是有自己的部队的势力的,因为黄金军起义的时候,皇帝就曾经命令各地可以自己招兵买马,来阻抗黄金军的剩余势力,于是响应曹操的人有很多很多人都加入了兴兵讨董的队伍,当时的领头者是袁绍,因为袁绍家四世三公,并且有很大的军事实权,而发起此事的曹操也只是18路诸侯中的一路,董卓发现这件事不太妙,于是带着自己的将士一路逃离了洛阳,跑到了长安,讨伐董卓,眼看就胜利在望。可是当时的诸侯们已经不是都想要去攻打董卓了,因为如果出口门攻打了董卓,最终将董卓干掉,那么天下又会恢复大汉朝的天下,真正的掌权者是汉献帝,而袁绍等人将不能再享受自己作主的权利,因此18路诸侯在此就地解散,并且还发生了非常多的内讧。那么曹操又该怎么办呢?是接着按照自己的初心自己带兵去打董卓,还是逃命呢?曹操决定自己攻打董卓。可惜的是锦屏曹操一路诸侯势单力薄,最终大败而回。而其他的几路诸侯也都纷纷占据了自己的地盘,曹操可以算是要兵没有兵,要地盘,没有地盘,啥都没有了,曹操又该怎么办呢?
这时上天又重新给了曹操一次机会,在曹操等18路诸侯攻打董卓以后,黄巾军的残余势力又在兖州一带作乱,曹操凭着自己的战略天赋打败了这些黄巾军,并且好多黄巾军也归顺了曹操,曹操也得到了自己的第1块地盘兖州。
到了后来又发生了一件改变曹操人生的机会。这个机会还和东汉的小皇帝有关。在董卓等人带着汉献帝跑到长安以后,汉献帝居然自己一个人,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从长安又跑回了洛阳,而当时的洛阳就在曹操的地盘的旁边,那么曹操是否要迎接汉献帝呢?
迎接汉献帝是否有什么好处呢?当时流传的一句话叫做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挟天子,究竟该如何令诸侯呢?当时天下纷争,考虑事情也不仅仅是从名分和名义上考虑的,而是从实力层面考虑的。迎接汉献帝貌似并没有什么很大的用处,因为当时天下纷争,怎么可能会有诸侯听从汉献帝的命令呢?
而不好之处就显而易见了。因为如果迎接了汉献帝,那么真正掌权的人究竟是曹操还是汉献帝就不好讲了。如果听曹操的,那又有什么必要迎接汉献帝呢?并且天下的各路诸侯也许也会借此名义来攻打曹操。(比如说曹操不听从皇帝的旨意,是乱臣贼子等等。)如果听汉献帝的,那么曹操又会重新变成臣子,而不能再掌握大权了。
可是曹操并没有从这个层面来考虑问题,而是换了一个角度,这个角度没有任何人这么考虑过。因为如果仅从实力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那么曹操永远都无法战胜袁绍。而如果迎接了汉献帝,就会得到正义的名分,并且许多世家大族以及士大夫们也会投靠曹操,因为这些人是只有靠着天子才能平步青云的。因此曹操迎接汉献帝并不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才是曹操真正迎接天子的目的,这也是其他的诸侯王没有想到的。
于是曹操迎接了天子,而处在东南方的袁绍也终于意识到了曹操对于他的威胁与危险,于是发出大军压境,出于无奈,曹操只好带着他仅剩的3万余军马在官渡迎战袁绍。可是由于袁绍的情敌以及曹操偷袭了袁绍的粮仓乌巢,最终用着3万余人就干掉了袁绍的几十万军队,这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事件之一。
北方基本统一曹操,于是带着自己的军马向南方进发,准备横扫南方,一统中原。而曹操的运气也可以说是非常的好,当时占据荆州的是刘表,刘表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懦弱的人,而他最近又刚好死去了,他的儿子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因此荆州也成为了曹操的地盘。曹操接着需要干的就只是干掉处在蜀地的刘焉。以及在东南方的孙权。可是曹操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件事阻碍了曹操统一中原的梦想,也把看似能平静的天下待到了进一步的混乱之中。
处在江南的刘备以及孙权联合起来,仅仅通过几万人就打败了曹操,号称20万的虎狼之师,具体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曹操的军队都是在北方作战,对于南方的温湿气候很不适应,并且曹操本人也有一些轻敌,当然这是在所难免的,毕竟当时刘备和孙权所有人加起来也就几万人,而曹操有几十万,不管怎样,这场被称为赤壁之战的战争,就奠定了三国鼎立。刘备也趁机夺得了曹操本来占领的荆州,而且也攻下了蜀地,史称蜀汉。
于是曹操又统一了整个北方灭掉了西北的马超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可是他统一整个中原的目标是实现不了了。此时的曹操已经年过6旬,是时候为接下来身后的事情考虑了。
此时放在曹操面前的选择有两条,第1条是自己篡位当皇帝,第2条是归政于汉献帝。如果此时的曹操在年轻10岁一定会篡位自己当皇帝,可是现在的他已经年过花甲了, 那既然自己完不成此事了,就留给自己的儿子吧。也能在此前留住一个忠臣的名声,并且也能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接着掌权。于是曹操在此前也一直没有篡位,他在死前也说过这么一句话:就让我来当周文王吧。这句话的寓意很深刻,当然也比较好懂,其实就是因为在周朝的时候,周文王并没有起兵攻打殷商,而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攻打的殷商。因此曹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替他,并且接替汉献帝。
那么纵观曹操的一生,曹操究竟是一位枭雄,还是一个真正能够顶天立地的英雄呢?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心中的想法,而我认为曹操并不能算是一个十足的英雄。因为英雄是要向着一个固定的目标努力的,我认为如果曹操在最后死前,真正的将皇位让给了汉献帝,而没有被欲望所控制,这也算是一个英雄。可是曹操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并没有让位于汉献帝,也违背了自己干种种事情的初心,因此他只能算是一位枭雄。
当然曹操与正常人也是不一样的,首先他的确非常有才干,在官渡之上以少胜多,并且凭借着自己的谋略而奠定了整个北方,使北方不再有战火,使黎民苍生不再被战争影响。这又何尝不算是一种功劳呢?
因此我愿意讲,曹操是一位在乱世中真正能立身的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