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庆小长假说急不急,说缓不缓地来了,似乎要是弥补开学这一个月来的忙碌,同时告诉学生们:今年还没完,加把劲呦!虽然上初二后课业压力明显加大,但把这个假期过得有滋有味并不是甚难事.
十月三日
避开了“高速上卖炒面”的出行高峰大堵车后,十月三日晨,我们一家三口便开车向姥姥家进发了。到运城临猗三个多小时高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上午九十点差不多就到了。但抱着度假的心态,我们让雪铁龙这次走了一条它不熟悉的新路线:从夏县下高速,载着我们去瞻仰北宋宰相司马光的祠堂——司马温公祠。关于这位学者和夏县的事儿,我的语文课本上只是寥寥数笔:“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号涑水先生”。可此行便一知无余。
红墙青砖,并不阔气。而幽竹所生之处,不知不觉有一种文人的厚重、淡泊感觉出来。踏上神道的时候,看到两边林立的石像翁仲,不,不能说是林立,只能算摆设罢。两边的羊和虎多么矮小,可听说帝王陵墓的翁仲都是比人都高的!这位宰相逝世后,大宋王朝为他国葬,不过即使这样,陵墓也比那些封建帝制受众的差多了。唯一可看的是石像的表情,各有千秋,有的还会惹人喜爱。
也许它亦有辉煌吧,不过那些奇美的碑帖、威武的石人,被文化大革命的狂风卷得七零八落,空留后人在墓前唏嘘不已。
墓塚着实无甚景致,之后我去体验了一把活字印刷术。我印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并不难。把字模反过来排好,刷一遍油墨,再覆上白宣,拿棕刷刷实,再揭起纸,一张杰作便完成了。在裱好之前,我们也都是这么想的。但最后发现,最后一句的“唯”字尽然印倒了!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老师开玩笑说:“这是孤版,能印错也不容易啊!”
下午我们驱车向盐湖一游。说实话,真不是舒服的景点。泛红的湖水散发着我所讨厌的松花蛋气息,有时很煞游兴。
不过景色还是不错的。万里碧空,秋日晴朗。我们在山西极南的一条小路上,下边近处是偌大的盐湖,北边是繁华的运城市区,南面的中条山脉像一面巨大的屏风,横亘在晋豫之疆,一只延伸到天边。倒影在盐湖中,别有一番风趣。
一路,一山,一湖,秋之旷,自在掩映之中。
下午四五点,才抵达临猗。
十月四日
自昨天去瞻仰了司马光祠,经过一晚的休养,惊叹了一番乡下夜晚绚丽的星空后,十月四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地平线,汽车后窗上的露水还未凝干之时,我们一家三口,连同表弟和姥爷就朝着黄河对岸的陕西韩城市进发了。那里有中国史学界另一位司马——司马迁的祠堂。
这位发愤著成《史记》的知识分子,自汉朝以来的数百载不为人知。直到出自其后人为他修建陵墓的奏折被西晋皇帝批准后,这片建筑群才初有规模。蒙古包形的大墓塚上,那棵老柏已经历过1700余次春秋变幻。
司马迁的伟大是我拙劣的笔法不能描绘和赞美的,我更无法想象刚受了腐刑的太史是多么恓恓惶惶,含着耻辱的他写《史记》时是多么夙夜匪懈。
似乎司马迁比司马光更令我关注和敬佩,也许不是由于学问差距,《资治通鉴》的辉煌与《史记》一同不可否认。或是悲剧故事更能体现司马迁的价值罢。
余秋雨先生的《宁古塔》中有一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毫无疑问,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他们为了文化和文明,可以不顾物欲利益,不顾功利得失,义无反顾,一代又一代。
也许正是这种感悟吧,在司马迁塑像前写心愿的时候,我犹豫半晌,在淡黄色便利贴上写下了两句话:
访迹司马处,长跪汗青前。
其余的山丘,白杨林,陡峭的宋代古道,颇有文采的碑贴,都没有多让我印象深刻。香火不断的庙堂,不如发自内心崇拜一回历史。
这些就是国庆假期对于我的美丽。去“史学两司马”的陵墓祠堂拜谒一遭,可以说是一场小型游学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心有感悟,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