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常规的教学大都是明确课堂纪律,要不就是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要求孩子们如何配合我的教学,课堂的气氛一直都不是我期望的样子,一半的孩子在讲悄悄话,一个寒假不见,毕竟有太多想聊的话题了,哪怕只是三四年级的孩子,怎么办,总不可能红果果的就让他们讲一节课吧?师道尊严,总有老老师告诉我们,开学第一课,必须树个边界,商鞅不是立个杆子,奖惩明确,才推动变法的嘛!但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怕又太强调执行力了,要知道,我可不是恐怖的处女座,也没有强迫倾向,一个有明显边界和导向的课堂是需要斤斤计较和喋喋不休的强大执行力的!
看着他们忍不住想讲话的样子,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尽管很八卦,我妥协吧,还不能明目张胆的让他们觉察到我的妥协,我开始粉饰自己的妥协:“一个寒假不见,你一定有许多有意思的话题想和同学们分享,大家闭上眼睛,用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在这个刚刚过去的寒假里,发生的哪一件事情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是什么让你对此有深刻印象?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或者有什么收获?启示?和你的四人小组的成员说一说,一人说时,其他人认真听,看看你能听到什么信息!”群情激昂,孩子们放开了手脚,悄悄话的架势不比新闻发布会差,回神的,发呆的,注意力回来了一半以上,毕竟寒假和过年有关,不一样的东西事件太多了,随便说一件还是很简单的。
五分钟后,有人不满意了:“老师,XXX和Xxx一句话也不讲!”期待着我的公平,也想看看我的执行力。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看看这颗杆子立下去的效果,是稻草人还是高压线?
我开口道:“我们知道,人和人的特长不一样,有人擅长说,有人擅长倾听,还有人擅长写,那些说的同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精彩世界的大门,那么这几位倾听的同学,一定听到了我们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下面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听到三位小伙伴的讲述中,最吸引你的注意力的那件事,为大家复述一下,说说为什么特别吸引你?”
没有参与讲述的孩子,有几个的确是爱听不爱讲的,开始转述他人的故事。我的小激动开始了,孩子们的转述不经意间把自己的生活也打开了。
“我的同桌很难过,他说,寒假里,他的爷爷去世了,我的爷爷也是80岁了,我很害怕,也担心我的爷爷的身体,所以我特别能体会爷爷的身体!”一个女生有点羞涩的说,她感受到感同身受。
“我的同学说,他在春节期间把钻天猴和烟雾弹捆扎在一起,钻天猴上天的时候还有五彩的烟雾,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也想捆绑几个试试”他学会了创新。
“她说她们出去玩,被一群大孩子欺负,我觉得她们应该联合起来,别人就不敢再欺负她们了,”我插了一句话“你以前被人这样欺负过吗?”……
“是的”孩子迟疑片刻后,回答我,“所以你想到的方法是这样吧!”“嗯”
这就是成长,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应对方式,回答还在继续,我的关注不再停留在她们的转述是否准确,而是感受他们的关注点在哪里……
三四年级的孩子,思维方式由具象转向抽象,个性特点开始形成,同样的四人小组在交流,有的孩子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她会从一堆复杂的关系中找到自己的敏感点,这个敏感点往往是自己曾经经历未曾满意的处理方式,在再一次的相似事件出现时,耳朵、大脑选择再次重温相同的事件,一方面是大脑的图示选择同一事件进行归类,以找到一个自己认可的规律,另一方面是我们需要类似事件的总结,为找到自己适应的模式而不断完善。所以,他回应外界的模式,也是不断认可自己的一种方式,通过与外界的互动,确认自己。
接近下课,还有几个孩子,不在小组交流时说,也不愿转述他人的故事,怎么办?我的底线被触碰!我面临被挑战!!“这几位同学,不擅长表达,不擅长倾听,那就是擅长文字表达了,那请你们,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这件事记录下来,记得写清楚你为什么印象如此深刻,你有什么收获?”我瞥见一个孩子的眼睛亮了一下。
那么这节课他们学到了什么?
清晰表达自己,倾听别人的故事,这是沟通的第一要素!
把自己想表达的说清楚,确认你听懂了别人想告诉你的意思,毕竟很多成人依然在这个阶段徘徊,尚未毕业,不是吗?
觉察到我为什么特别想说这件事?为什么我听到的和他想告诉我的不是一回事?我知道这个过于难了,我不正在打磨自己的这个阶段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