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给仔仔讲的故事是:小蜗牛的天地。
基本每次讲完都会问他一些问题,一是引导他思考,二是促进交流。这次我说:毛毛虫变成了蝴蝶有天的保护,小蚯蚓钻到地里有地的保护,他们分别自己的天和地,那么小蜗牛的天地是什么呀?
沉默了好一会,估计没理解这里天地的意思。我换了一个方式再问:“是什么保护的小蜗牛呢?”这下答的可快:“是贝壳”。
“答对了,真聪明。书里小蜗牛的壳就是小蜗牛的天地,是个比喻句。把保护它的壳比做了它的天地。那么谁保护你呢?”引导他深入思考。
“指甲”,他不假思索的回答。
“指甲是可以保护你,但它不是你的天地。你想想,你小时候是谁喂你吃饭,给你穿衣,生病了是谁照顾你?”
“是你”,回答响亮。不算笨,稍加点拨就能回答出来。
“是的。在你还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是保护你的人,就是你的天地,等你长大了,就轮到你来保护爸爸妈妈了,你就成了爸爸妈妈的天地。”
得到这个回答,可开心了,像个猴子一样在床上蹦来蹦去,还念叨着一年级学过的“天地人……”
我想,他的开心的应该是感受到到了被爱和被需要。原来爸爸妈妈是爱我的,而我长大以后爸爸妈妈是需要我的,有了自我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