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们倒退了75年,从明确的管理原则倒退回一套不明确和模糊的指导方针上去。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对于这种现象,我反倒认为权变管理理论的出现是一种进步。
我们人类世界不管是政治还是商业,都处在一个不可思议的时代,而且我们经常能感受到。比如十几年前叱咤风云的诺基亚,那样坚如磐石的庞然大物原来也能崩溃,最终沦落到被收购的地步。原来一些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就像五六年前我们都还不知道小米,但这几年突然就变成一个庞然大物了,现在混得是风生水起,现在还做起了彩电生意,让原来的那些彩电大头大惊失色,不禁倒抽一口凉气。这个世界真的是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谁都不知道自己烈火烹油似的繁华能持续到哪一天。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这个时代变化真的是太快。有的手机厂商是两个月就出一部新款。我们原来熟悉的那一套方法已经无法赶上这个时代的更新速度了。就比如诺基亚,你说诺基亚的管理和决策有什么问题吗?我们现在看觉得没有什么错啊,管理和决策都很合理,完全符合理论呀,但为什么还是垮了呢?有一句话很完美的解释了这个疑问,“有时候你什么错都没有,就是错在太老了”。所有人都在离经叛道,而你还在墨守成规,你不被淘汰,谁被淘汰呢?
所以原来泰勒和法约尔那种明确的工业社会的管理原则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了。所以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那一套工业时代的管理思维。就像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所以权变管理理论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不会等你,对手也不会等你,我们需要随机应变。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所有的危险也都变得不可预测,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就像《不可思议的年代》里面提到的那个“沙堆实验”,一粒一粒的沙子不断往社会这个大沙堆上堆积,谁都不知道这个沙堆什么时候会崩塌。说不定一个公司前一个月还在兴致勃勃的准备着扩大自己的市场,下一月就不得不面临破产的悲剧。去年的共享单车不就是这样吗?所以下一刻发生什么你永远无法知道。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南美洲的一只小蝴蝶翅膀一扇,不知道就会在哪里爆发龙卷风。我们现在的商业组织也面临着这样的不确定性。比如谁能替中国红十字会把郭美美给预测出来呢?到现在也没有人可以证明郭美美和红十字会有一毛钱关系,但又如何?中国红十字会的名誉已经被毁了。
上面这些只是这个时代的第一个坏消息,这个时代是不可预测。 而第二个坏消息就更要命了——这个世界不可控制。
日本我们都知道,这个国家素质很高,经济也很繁荣,毕竟世界第三嘛。但仔细一想不对劲呀,以前不是世界第二吗?现在看连中国GDP的一半都没有,想想当年日本可是风光无限呀,连美国的帝国大厦都给买下来了。可如今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历了整整20年的经济停滞期。而且最近还被爆出各种数据造假,突然就从一个精益求精的“工匠”变成了一个“骗子”。那日本到底是怎么“堕落”的呢?
其实日本是最早运用“权变管理理论”的国家,并靠这个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日本人没有真正得到这个理论的精髓,也就是“变”这个东西。在《日本的管理》一书中,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叫终身雇佣制。这个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包括企业内部工会和决策审核制,曾经一度被吹嘘为日本经济管理的四大支柱。但这为什么这“四大法宝”为什么没有阻止住日本的“堕落”?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时代变了,而你却依旧在那里涛声依旧”。而正是日本人的这种求稳的态度让日本浪费了整整10年的时光,错过了互联网的窗口期。到现在我们也很难看到日本人在互联网行业有什么的的起色。而转眼看看我们现在的中国,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日本人太想要控制这个社会的变量了,太想要社会的稳定了。虽然这个想法在中国人的念头中也有,但日本人中的这个毒更深。这种本意是好的加强控制,结果却是适得其反,让日本的经济陷入困境,难以自拔。日本不仅社会心态上有问题,而且在企业制度也存在着问题(所谓的“四大法宝”)。终身雇佣制固然能带来社会的稳定,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就是日本这个社会是不允许企业死的,因为企业一死这种终身雇佣制的社会基础就崩塌了。
日本中的这种毒严重到了什么程度?日本专门有一条法律规定,说一家企业要解雇员工,如果你的理由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那这个解雇就是无效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日本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僵尸企业”。学过高中政治的都应该知道企业的破产与重组是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老而不死,是为贼呀。企业不死,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个毒瘤。按日本的这个搞法,经济怎么可能好得起来?日本的这个“堕落”过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这个世界无法控制,无论你的计划有多好,你永远不知道你下一步会踩在一个什么样的坑里。
整个世界其实都是不完美的,可是传统的管理,尤其是日本管理学那一套,都是想把事情往完美上去做,这是工业时代在确定性的时代,想要用控制的方法来达成的一个目标。但现在呢?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旧时代的社会秩序摇摇欲坠,而传统精英们束手无策。在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做,我在一篇文章上读到过一句话感觉深受启发:“传统工业社会是用追逐确定性的方式来消灭不确定性,而现在互联网时代追逐一个组织建设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主动接受挑战的方式来应对不确定性。”
1974年,著名经济学家,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领奖的时候,他发表了一篇演说特别有意思叫《似乎有知识》大意是:对待一个复杂性已经根深蒂固的系统,我们要采取一种什么姿态?不是自大地以为我们能够控制它的姿态,不能像工匠打造器皿那样去模铸产品,而是必须拿出一种园丁精神,像园丁看护花草那样含情脉脉地看着这些花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通过提供适宜的环境保护它的生态,帮助它成长。
所以这个时代的生存之道是什么?就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用不确定性对待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