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人类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本质要求,为破解全球性难题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方案。本文从理论根基、现实路径与文明意义三个维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人类未来指引方向。
一、理论根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
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当代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中资本逻辑主导的弊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本质属性“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一脉相承,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目标。
中华文明天下观的现代转化
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传统文化基因,主张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开放包容消解文明优越感。这种文明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底色,推动不同文明在交流中实现共同进步。
对全球性问题的系统性回应
面对气候变化、贫富分化、安全困境等全球性挑战,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理念,为构建清洁美丽、普遍安全的世界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二、现实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实践与文明赋能
经济合作:从“一带一路”到全球发展倡议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全球最大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产业协同发展,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合作文件。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减贫、卫生、数字鸿沟等议题,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能。
安全治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针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的复杂局面,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反对阵营对抗与零和博弈。例如,在乌克兰危机中,中国推动政治解决路径,为国际社会提供新思路。
文明对话:全球文明倡议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通过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例如,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孔子学院等平台促进跨文化理解,为世界文明多元共存提供范例。
生态治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通过《巴黎协定》等国际机制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例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全球领先,为绿色转型提供技术示范。
三、文明意义:超越资本逻辑与文明霸权的人类未来图景
重塑现代化叙事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并联式”发展路径,证明发展中国家可以走出一条独立自主、普惠包容的现代化道路。这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霸权,为人类文明多样性提供了制度性选择。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范式
以“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为原则,中国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例如,金砖国家扩容、亚投行成员增至106个,彰显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趋势。
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构成“文明新形态”,其核心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性发展观。这种文明观超越了“文明冲突论”,为人类社会从“分立对抗”走向“协同共进”提供了价值引领。
结论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体两面”的实践逻辑: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后者为前者赋予全球意义与文明高度。面向未来,唯有坚持“共同发展、普遍安全、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目标,才能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这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更是人类迈向光明未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