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田耳老师的五本书,《一个人张灯结彩》《天体悬浮》《衣钵》《长寿碑》《金刚四拿》。读到最后,才发现最后一部《金刚四拿》竟然是田老师出版的第十本书,堪称里程碑式的书籍。而读第一本《一个人张灯结彩》,是田老师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代表作。
对于田老师的著作,我还不够资格写评论。要让我说最喜欢哪一部,我说不上来。读《一个人张灯结彩》的时候,我脑海里老是浮现老黄的身影,就像我当年住在公安局大院里见到的那些警察,看谁谁都像老黄。
老黄们的特征大抵是这样的:“老黄的眼神乍看有些慵懒,眼光虚泛,但暗棕色的眼仁偶尔躜过一道薄光,睨着人时,跟剃刀片贴在脸上差不多。老黄要走时不经意瞥了钢渣一眼,就像超市的扫描器在辨认条形码,迅速读取钢渣的信息。”老黄们的这些技能是长期养成的结果,而且是长期在一线摸索出来的经验。他们中职位大多不高,一般警员至多是警官。能认清老黄们这种不同凡响的气质,是要有一些年头和阅历的。比如那些警局常客,比如那些警察家属,比如像田耳老师这样的著名作家。田耳老师喜欢研究警察,甚至喜欢研究协警,这在他的《天体悬浮》中略见一斑。看来,田老师小时候应该做过警察梦,也许他想当海岩那样的作家。
老黄在田老师笔下是个鲜活的人物,鲜活得就像生活在我们身旁,常常一声不响,带着钝钝的笑。然而一旦发生案情,他却又异常清醒:“钢渣错就错在低估了这老胶鞋的速度,还有他的握力。老黄满嘴烟牙误导了钢渣。钢渣以为这老胶鞋除了一颗脑袋还能用,其他的器官都开始生锈了。没想到,这半老不老的老头竟然先发制人,卖弄起速度来。这老胶鞋力气大得惊人,一只看似干枯的手,却像生了铁铸的。别的几个警察也没有想到,右安区过来的足痕专家老黄性子竟比年轻人还火爆,在年轻人眼皮底下玩以快制胜。”这样描写老黄,很有画面感。老黄并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的警察,他不温不火的性格让我想起曾经追过一部电视剧《刑警队长》,于和伟饰演的刑警队长顾铭令人心生同情。
《一个人张灯结彩》点亮了老黄这个半百老警察的高大形象。他善良,他不让实习警察打学生;他正直,他不与刘副局长同流合污;他执着,他为了于心亮的命案苦苦寻找线索。但我只是想对田老师说,你能不能让老黄再生活化一点,不要当了警察连自己女儿出没出嫁都搞不清楚。想起当年的情景,家里的警察抽空去参加家长会,去到二中找不到孩子的教室,也不知道孩子读哪个班。电话过来询问的时候我哭了一个晚上,谁叫两人都忙于工作呢。
其实,我更喜欢读田老师的后记。很是奇怪,田老师总是喜欢在后记里面披露他的成长经历,而且尽可能地真实描述,尽可能地降低自己。他喜欢写“代后记”,我不知道他代谁,可读了之后发现他都是为自己写后记,并没有代谁。我是一个习惯从头到尾阅读一本书,也喜欢从尾到头阅读一本杂志的人,我从不放过一本书最精彩的前序和真情流露的后记。就像田老师小说里说过,喜欢从书名第一个字读到最后的定价,这种完美阅读的方式不止我一人。
在田老师《树于我无何有之乡》里,读到了田老师从10岁起开始有梦想,就是想当作家,当作家,当作家。他坚信他这辈子能当上作家。他是早产儿,他从小愚笨,吐字不清,说不好话,四肢笨拙,走不了直线,手先天颤抖,三岁才会拿筷子,十岁才能用筷子将菜夹稳。他令父亲失望甚至令父亲厌恶。这些对于一个生长在乡下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我无法接受他的说慌。他说他爱撒谎,天生的,不说则已,一开口就能撒谎。我想这样的人在我眼里是品行问题,早已经归入坏孩子之列,永世不得翻身。
然而,直到我读《溺爱》,完全改变了我对田老师的看法。这篇也是“代后记”最得我心,是献给他母亲汤秀莲的。田老师母亲对一个“弱智”一样的儿子竟然一味溺爱:“我从小厌学(谁不是呢),早上不想起来,跟母亲说我不舒服,母亲就要父亲帮我请假。父亲说,他是装的。母亲说,他不讲假话。十岁起,我就确定要当作家,不惮于表露出来,母亲总是应和,相信我一定能当上。我一直认为母亲真的就看出来,我必是作家。”读到这样温情朴实的文字,心里一阵温暖。记不起来我小时候是否曾经厌学,那时候都半农半读,懵懵懂懂地跟着姐姐去学校,一个教室两个年级。教师大都是初中毕业教小学,高中毕业教初中,对于这样的学校似乎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中考的时候学校老师告诉我,我的中考作文是全县最高分。直到进了高中我才萌发文学情愫,远远还达不到文学梦的境界。我想,假如我母亲不是为了生计顾不上我,假如我母亲也能像田老师母亲一样,一味地迁就我鼓励我支持我溺爱我,说不定我在文学道路上也可以越走越远了。
田老师说“而且,决定写作时,我作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别饿死。有母亲在,我饿不死,这问题便好解决。在母亲的溺爱下,我也学会了溺爱,比如阅读,比如写作。除了自己的溺爱,别的无足轻重”。等等,让我先哭一会儿,为了这世上最伟大的溺爱!说到母亲,我母亲从不会关心我读什么书,我工作之后是不是还在读书,她从不过问。但我知道我母亲一直都认为她女儿是全村最有出息的,她从不炫耀。唯一对我不放心的就是我会到处去给人家送钱(接济他人的意思),特别是她认为生活比我们家好的亲戚。母亲现在能做到的就是逢年过节给我们做很多很多的糍粑馍馍,百做不厌,不管我们爱不爱吃。所以,有母亲在,我们都不会饿死。这就是母亲,在田老师眼里,母亲是天,是支撑着他必定成为作家的动力。
无疑,田老师的母亲是伟大的,正如他的满同学说“小学时候我们都想当作家,你的作文又不是写得最好,凭什么你现在是?主要是因为你妈,你妈想让你当作家。” 读到这里,心里涌动一种莫名的遗憾。我也是一个母亲,如果我女儿也有田老师这样“天赋”,我能做到他母亲这样吗,我能这样溺爱女儿吗,不敢想象。我女儿小学时候在学校跟老师开小灶学画画,学了三个学期只会画一串紫葡萄,三只小黄鸭。后来她说不想学,我们就放弃了。再大一些又跟风去拜老师学小提琴,学了三个学期也只会拉《至爱丽丝》入门级的曲子。后来她说不想学,我们也就放弃了。如果我们那时坚持逼她去学,陪她去练,说不定现在也是一个小有成就的画家或者音乐家,再不济也是“浑身是刀把把都利”的好苗子了。
读这篇后记,让我想起老舍《我的母亲》:“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把他一生成就归功于他的母亲,田老师也把他成为作家归功于他的母亲,谁又何尝不是呢。
还是很喜欢田老师的书,正如喜欢他出其不意的结局一样。有位著名作家曾经这样总结:“广西作家中编故事最好的是凡一平,语言最好的是田耳,其次是红日。驾驭叙述能力最好的是东西,叙述角度最好的是鬼子”,深以为然。读田老师《衣钵》时会心一笑,读《割礼》时感到悲凉,风趣中体现世态炎凉,不妨你也去读一读田耳,我们再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