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并不是只有在很忙的时候才会感到累的,但闲下来被无聊感侵袭时,也会觉得很累,而且是一种内耗的心累。
“无聊”可能已经变成了现代社会的流行心病。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当休息很长一段时间,什么正事儿也不做的时候,会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甚至可能有些心烦和焦虑?打发时间不见得是很容易的事情,人们发明了很多kill time的事情,但是无聊感的问题似乎并没有解决。最典型的可能就是以打发时间寻找了却的电子游戏了。
手机普及后,电子游戏几乎成了每个人生活中的必须,但游戏在带来快乐的时候也同样带来了空虚感和无聊感。比如玩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初始的升级和成长是很愉悦的,但是随着人物等级提升越来越难,装备掉落越来越难,玩游戏的愉悦感减少,无聊感增加。当你看一个精彩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时,会觉得很有意思。但是市面上你感性却的节目好像就是那么多,在精彩的聚集自己仍然充满了无聊的等待。文化生活的丰富真的让人们的无聊感减少了吗?
任何一件事情带给人的愉悦感都会随时间递减。今天吃了一个鸡腿觉得很好吃,明天再吃一个也觉得还不错,但是第三天再让你吃可能就没兴趣了。重复会产生无聊,但是人的行为却有惯性,要改变自己的行为轨迹需要消耗意志力。当你习惯了每到周末就看电视剧时,如果突然找不到好看的剧集时你会一下不知道该干什么?如果你平时的时间都花在游戏上,那么如果不玩游戏,你会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即使重复的游戏已经让你感到无聊了。
无聊是一种混乱、不调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无序的状态。无聊的对立面是有趣,做有趣的事时人会投入进去。真正吸引人的其实是那种身心全部投入到一件事情中的状态,心理学上交心流。这种投入状态可以从感官刺激中获得,比如玩游戏、吃美食、看电视等等,你的注意力会被动地吸引到一个事物中;这种投入状态也可以主动刻意地获得,寿司大神在认真做一段美味的食物时,钢琴家在投入地完成一首曲子时,都会产生身心投入的状态。第一种方法的好处是容易获得及时反馈,但是重复多了容易无聊。后者的弊端是需要刻意的练习,这种呢投入的状态往往需要给自己设立一个有意义的目标,牵引自己的注意力。
因此对于闲得无聊,有两种思路去破。
一是适当地可知感官刺激的需求,延迟满足。玩游戏、吃美食、看电视都可以是很有趣的事情,但短时间内超过了度,有趣就变成无聊了。
二是给自己设置一些挑战,通过目标牵引自己的兴趣,享受完成挑战的喜悦感。比如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从2009年开始设定年度个人挑战目标的。他制定过的挑战包括:读25本书、学习中文、跑365公里、给自己的家搭建人工智能平台、游历美国的每一个州、吃自己亲手宰杀的肉类等。再比如我,2018年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是一年写52篇文章的目标,这是第16篇了,哈哈。
人的一生可以被当做是一场有趣的游戏,给自己设立一些有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践行。这个游戏没有虚拟世界里的反馈那么即时,甚至也没有虚拟世界那么公平,但好处是人生的游戏永远不会掉线,而且人物等级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