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别人的言语可能会影响我们,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这都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我们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别人不中听的话,我们往往有四种选择:
比如:有人生气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
第一种人认为是自己犯了错,内心会自责: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人指责对方,你才自私!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很在乎你的感受,这样的争吵,我们会感到恼怒。
第三种人是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时自己有些伤心,因为自己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人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也许他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做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社会文化似乎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