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的街巷,总能撞见馕坑边飘来的麦香。
那香气混着阳和泥土的味道,勾着人脚步慢下来——寻着味往前走,多半能看见馕坑里刚出炉的窝窝馕。打馕师傅用长钩勾出边缘宽阔肥厚,中间凹着个浅窝,像只半封口的甜甜圈,还带着刚离火的焦香热气,引得人忍不住凑上前去咬一口。
窝窝馕的妙,得从刚出炉的那一刻品起。自制的馕坑里,柴火将馕的外皮烤得金黄发脆,捧着时得小心烫手,掰开的瞬间“咔滋”一声脆响,那声响里藏着麦子最本真的欢喜。热气裹着阳光、麦粉与泥土的混合香气扑进鼻腔,难怪陈晓卿捧着新鲜烤好的窝窝馕时,会不由自主地感慨“太香了”,末了还不忘补充:“馕最好吃的时候,就是刚烤出来的时候。”
这或许是每个新疆人刻在记忆里的共识,毕竟刚出炉的窝窝馕,外皮脆得带劲,内里却软得贴心,那松软的口感能在常温下保留许久,就像把家乡的味道封存在了麦饼里,让走再远的喀什人,随时都能尝到熟悉的暖。
也难怪当地人会把窝窝馕称作“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它不光是果腹的食物,更是新疆人生活里的“社交密码”。寻常日子里,如果谁家打馕,路过的邻居、陌生的路人,总能收到主人递来的热馕,那递出去的不只是食物,是街巷里最质朴的善意。
到了古尔邦节、肉孜节,打馕更成了节庆的仪式。家家户户的馕坑前热闹起来,揉面、醒发、贴馕、烘烤,动作娴熟又郑重,麦香混着欢笑声飘满整条街,让节日的烟火气格外真切。
总有人把窝窝馕和贝果弄混,其实二者大不相同。个头小巧的窝窝馕,看着不大却格外厚实,口感比贝果扎实得多,中间是浅凹的“窝”,而非贝果穿透的“洞”。烤之前,师傅会在馕表面撒层芝麻,再刷上葡萄汁或沙枣汁,烤好后便泛着诱人的红褐色,芝麻的香混着果汁的甜,单是看着就让人眼馋。
比起窝窝馕的扎实,小油馕多了份香甜。它像普通馕的缩小版,最小的不过茶杯口大,和面时加了牛奶与羊油,烤前刷层糖水,出炉后酥软香甜,是待客时拿得出手的精致。近年受游客追捧的干果馕,更像是小油馕的升级,表面嵌满葵花籽、巴旦木、核桃与葡萄干,一口下去,干果的香与麦香交织,成了异乡人带走的新疆味道。
但无论馕的花样如何变,窝窝馕始终是当地人心中的偏爱。它藏着喀什的烟火气,裹着街巷里的善意,更装着每个新疆人记忆深处最柔软的乡愁——那口刚出炉的脆与软,便是家的味道。